曲樊樊(前排左三)在韩国世宗大学和各国同学合影。受访者供图
吴沐宸在联合国欧洲总部瑞士日内瓦万国宫门口留念。受访者供图
郭晓雯在2023年联合国经社理事会青年论坛亚太区域分组会议上发言。受访者供图
杨佳润(右一)作为实习生参与第十二届世界和平论坛工作。受访者供图
从穿越河西走廊的古丝绸之路开始耳濡目染,到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为主题写下万字本科毕业论文,杨佳润心里的种子就这样生根发芽了。
杨佳润是北京语言大学的一名学生,在他和同学们的心里,他们学习、成长在一个叫作“小联合国”的“乌托邦”。他们关注国家大事,讨论国际热点,参与对外交流,感受跨文化传播,不同肤色、语言、文化的交流与讨论都可以碰撞出火花。
近期,中国青年报·中青校媒在来自全国282所高校的2407份有效调查问卷中发现,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超九成受访大学生关注当前国际形势,其中约三成每天都会获取国际资讯,近四成每周会获取国际资讯。立足新时代,他们正在用更广阔的视角看世界。
开放包容,与世界同行
陕西理工大学的李伟强经常通过观看短视频博主对国际形势的解读,来了解最新国际局势。“通过专业人士对于国际形势的分析,让我对国际形势形成相对客观的认知,并启发我对全球问题的思考。”
作为一名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李伟强尤其关注领土争端问题。他深知国家领土上承载着丰厚的资源,“领土不仅是地理上的划分,更是国家主权和尊严的体现,面对霸权主义行径,我们应坚决反对”。
中青校媒调查结果显示,在当前国际形势面临的挑战中,受访大学生认为最严峻的3个分别是全球安全与和平面临威胁、世界经济下行压力增大、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华中科技大学的蓝海心近期非常关注巴以冲突问题。她在一个视频中看到,一个来自加沙地区的孩子说“我们这里的儿童永远长不大”。蓝海心当即就流泪了,她深深感受到战争给平民带来的伤害。“我们生活在如此幸福安全的国度,但是世界上还有孩子生活在硝烟弥漫的炮火之中,这给了我非常大的触动。看到自己的同龄人正在经历痛苦,也会和他们一同希望世界和平。”
调查结果显示,76.73%的受访大学生认为国家大事与自己息息相关。“国际社会的变化跟每个人休戚相关,就像蝴蝶效应,两个国家之间的矛盾会牵动整个世界。”国际关系学院的金田昊从高中起就把看国际联播快讯当成兴趣。她非常认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每个国家、地区都不是孤立的,海洋将所有的大陆连接起来,无论是全球气候变暖还是能源问题,这些挑战都需要各国通力合作”。
一个偶然的契机,金田昊在社团宣讲时接触到“模拟联合国”,“当时觉得能够接触一些课本知识以外的事情很有意思”。
在“模拟联合国”,每个人代表不同的国家,拥有不同的国家立场,需要进行现场交流和谈判,最终达成一致。正是在这里,杨佳润找到了打开国际交往的“钥匙”。
杨佳润介绍,在一些传统的“模拟联合国”会议中,和议题相关度较低的国家席位一般不设置。但是在北京语言大学模拟联合国协会,如尼泊尔、哥斯达黎加等少数国家的留学生也会加入其中。这使得成员代表在参与的过程中获得了更多元的视角,也让不同文化背景的中外学生有了深入交流互鉴的机会。
“这和现如今的国际关系很像,即使我们有不同的观点,但是最终要弥合分歧,达成合作和共识。”在杨佳润看来,共识是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关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发展的必然选择。
“他们真诚地着眼世界,而非小我。”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教授刘琛认为,这代大学生国际视野的形成是时代进步的结果,是中国不断向前发展的结果,也是社会各界携手付出合力的结果。她引用1992年联合国前秘书长加利在联合国日致辞中所说:“第一个真正的全球化时代已经到来。”
自觉自信,让世界读懂中国
杨佳润备战高考的时候,正是2020年新冠疫情肆虐之时。那时他在电视上看到,中国在援助德国的抗疫物资上附赠寄语“山和山不相遇,人和人要相逢”。他深受触动:“这是跨越国界,让全世界联合起来的举动。”
进入大学学习国际新闻传播专业后,杨佳润看待世界的视角发生了变化。他从外在的国际交往,到深入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语言和行为的内在逻辑,“比如说跨文化交际中可能会存在语境差异,容易造成一些误解,那么我们要思考如何尽可能去规避,这样才能讲好中国故事”。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会感召和鼓舞青年一代形成自己的世界观。”刘琛表示。在她看来,这一代人平视世界的“平”指向于他们希望世界是公平、公正的,不分大小、贫富强弱,以平等的交流共同发展。“这也正是当下我们国家所追求并且扎实推进的。”
中青校媒调查显示,94.68%的受访大学生关注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立场与原则,52.93%的受访大学生对于中国外交方针政策了解程度较深。
三峡大学的曲樊樊本科学习英语专业,对时事政治方面的专业术语翻译要求较高,她便格外关注中国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回顾顾维钧先生的外交,铭记国人的无力与痛心是我们的必修课”。
曲樊樊经常通过参加模拟联合国法庭的辩论赛,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和国际视野。“在讨论国际问题时,辩论会给我多一个视角,在精彩的攻防中领悟多边观点,也会在对比中对我国的发展理念有更深刻的认识。”
出于对海外汉学的兴趣,曲樊樊选择欧美汉学方向进行研究生深造。其间,她前往韩国世宗大学进行交换,攻读国语国文专业。
“由于外国人缺少中国语境的思考,在海外很多中国典籍的英译中,存在误读与误解。因此,我希望有更多中国学者投入这一领域中,传递中国人自己的声音,摆脱他者视角的束缚。”曲樊樊以自身经历践行总书记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议,“海外汉学研究本身就是国外学者研究中国文学,而我们现在是去研究他们如何看待中国文学,这种研究视角的互换,本质上就是一种全球文明的对话。”
中青校媒调查数据显示,在关注国际形势的过程中,84.55%的受访大学生感受到当今国际环境复杂多变,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正是在这样的局势下,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更有责任和使命,向世界展示真实的中国,努力消除误解。”杨佳润说。
对此,刘琛表示,中国青年胸怀“国之大者”,源于中华优秀文化的积淀和传承。“无论是‘天下为公’还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无论经历战乱还是苦难,一代代中国人以实际行动书写青春,彰显着中华文化传承至今的内核和价值。”
乘风破浪,在全球机遇中走上世界舞台
就在上周,杨佳润刚刚结束了第十二届世界和平论坛的实习工作,他在朋友圈写下:“护正义、促团结、谋合作”。
这不是杨佳润第一次参加国际论坛了。无论是国际学术交流会议,还是大型赛会,他已有多次参与国际志愿服务活动的经历。在他看来,这也是代表中国青年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的机会。从“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到“人类命运共同体”,坚定的理想信念伴随着他4年来的学习和成长。
“讲好中国故事不仅在于上层建筑,更在于民间交往。”曲樊樊正是在民间交往中架起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桥梁。《ror体育在线登陆》在韩国交换期间,她在课堂中展示了中国茶文化,还有其他中国同学也会用中国舞、中国民乐等形式传递中华文化的魅力。
中青校媒调查数据显示,近半数受访大学生有过参与国际交流、国际传播、国际事务的相关经历,近九成希望未来能够参与其中。
在刘琛看来,这是中国不断向前发展而带来的机遇。“德国施普林格·自然出版社出版的英文专著The Chinese Story in Global Order(《全球化的中国故事》)的研究显示,以1978年改革开放作为一个历史节点,中国坚定对外开放,在物质文明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也从而获得了跟世界交流的各种机会。”刘琛表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青年大学生有了更多“走出去”的机会,在世界舞台上展现中国青年的风采。
刘琛认为,当今国际社会也充分给予青年成长和展示的机遇,赋能青年成长。同时她也希望有越来越多的“青年实干派”站上国际舞台,为推动世界发展做出扎实努力。
去年夏天,北京理工大学的郭晓雯以中国青年代表的身份,带着一只“小老鼠”来到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青年论坛。她和团队开发了一款微小型腿足型仿生灵巧机器鼠,能够克服大型四足机器人难以在狭小空间工作、微型四足机器人运动能力弱的缺陷,为应对水安全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论坛上,她向来自全世界的青年讲述她研究机器鼠的故事,让世界看到中国青年身体力行地践行可持续发展。
“联合国曾经于我而言是教科书上的文字,但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交流期间,我访问了世界卫生组织、红十字会、世界贸易组织等联合国机构,深入了解了各个机构的具体职责与运行机制,与联合国官员面对面交流,感受多边外交的具体实践,让我更加体会到国际事务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曾前往联合国日内瓦总部进行交流的吴沐宸是香港浸会大学公共管理专业的一名准研究生,这次的经历让她更加坚定了未来的学习方向,把握国际公共管理的最新动态及热点问题,为未来更好地参与相关国际事务打下坚实基础。
吴沐宸还将视线关注到国际教育交流方面,以青年视角洞察中西教育差异,希望在推动制度完善、社会保障等方面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
努力学习、希望用专业本领武装自己的李伟强,虽然还没有走出国门看世界的机会,但他知道,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许多海外项目工程急需国内人才、技术和资源支持。他希望自己日后能够成为中国对外援建的一分子,倾尽自己所学,造福世界人民。
学习国际经济与贸易的金田昊看到中国正在积极推进对外贸易,比如很多地方都在建设经济自贸区、自贸港或试验区,她也希望未来有机会运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投身于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之中。
(实习生张一骢对本文亦有贡献)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刘俞希 实习生 李晶晶 孔文轩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