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口时速350公里高铁刷新进度
构建起更大范围的“1小时生活圈” 不断延伸着大湾区的经济触角
珠江口东西两岸,两条时速350公里的高铁不断刷新进度。
同一时间,广东省自主投资建设管理的第一条时速350公里高铁——珠肇高铁全线最大制梁场顺利通过验收,具备批量生产条件。此线路计划2027年建成,珠海至肇庆将实现最快36分钟到达。
一东一西,这两条达到目前我国开通运营高铁最高时速的线路,加强了珠三角与粤东,以及珠三角西岸城市的连接,构建起更大范围的“1小时生活圈”。它们将给大湾区带来怎样的利好和意义?广东有望在全国率先实现“市市通时速350公里高铁”,各类资源要素将向何处加速流动?
横向“东进”:
链起三大都市圈
跨越9条江河、4座水库、1处长沙湾海面,10次跨高速公路,广汕高铁历经4年工期,如今终于迎来了最后的冲刺。
这条线路全长202公里,设计时速350公里,设置新塘站、增城南站、罗浮山站、博罗站、惠城南站、惠东南站、赤石站(深汕站)、汕尾站8座车站。在汕尾站,广汕高铁将对接在建的汕汕高铁,到达汕头站,广汕汕高铁全程通车后,广州至汕尾、汕头的时间将从原来的2小时、3.5小时,分别压缩至50分钟、90分钟,实现广东省“12312”出行交通圈所要实现的珠三角与粤东粤西粤北地区2小时通达。
从珠江口一路向东直达南海之滨,广汕铁路连接了广东省五大都市圈的其中3个:广州都市圈、深圳都市圈(惠州、深汕特别合作区)、汕潮揭都市圈。这样的走向,与省里正在推进的产业有序转移高度重合。
长期以来,粤东地区与珠三角之间的产业梯度存在较大落差,高能级产业承接载体偏少,产业园区布局“多而不强”,营商环境也存在差距。产业链尤其是上游向省外迁移,珠三角制造业企业向相邻省区交界地市“蛙跳式”转移,相邻四省区交界八地市工业发展总体上快于广东交界地市。
2022年,粤东汕头(3017.4亿元)、潮州(1313亿元)、揭阳(2261亿元)、汕尾(1322亿元)4市的GDP合计为7913.4亿元。这个数字不及广汕汕高铁另一端广州GDP(2.88万亿元)的三分之一,也没有一个城市能超越“邻居”福建漳州(5706.6亿元)或者龙岩(3314.5亿元)。
直面痛点问题。近年来,广东聚焦区域发展不平衡难题,持续推动珠三角地区产业向粤东粤西粤北地区有序转移和拓展延伸。今年,广东更是把推动产业有序转移作为实施“百千万工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抓好抓实抓落地。
在广汕汕高铁沿线,惠州以及粤东4座城市获省支持打造承接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其中汕头还被确定为省重点支持建设的主平台,获得更多资源要素和叠加支持政策。
如果我们把眼光再向东,广汕汕高铁的意义还远不止于粤东。到达汕头站后,广汕汕高铁还将接入漳汕高铁、福厦漳高铁、温福高铁、甬台温高铁,共同构成国家东南沿海高铁通道甬广高铁。
“广州一直缺乏直达长三角城市群的高铁。”华南城市研究会会长、暨南大学教授胡刚表示,广汕高铁将改变这一现状,“这条全程时速350公里的纽带,将连接起中国经济最发达的两个地区:珠三角城市群和长三角城市群,实现东部沿海经济带联动发展。”
从与粤东产业协同,到与长三角城市群强强联手,广汕高铁打开了大湾区横向“东进”更多想象空间。
纵向“西联”:
西岸城市串珠成链
飞跃伶仃洋,珠江西岸南北走向的珠肇高铁进入了建设的“快车道”。
珠肇高铁起自横琴(澳门),经珠海市莲洲镇引入江门站,途经江门蓬江区、新会区、鹤山市,肇庆市高要区、鼎湖区,引入贵广(南广)铁路肇庆东站,线路全长约185公里。建成后,沿线珠三角主要城市间有望实现1小时通达。
由于交通设施、创新资源等历史条件的影响,“东强西弱”是珠三角经济圈亟待破解的难题。东岸,城市群经济发达,广东5座万亿城市中,深圳、东莞、惠州均坐落在此。西岸,仅有佛山一城入围万亿,不少城市处于珠三角“中等生”位置,仍未突破GDP5000亿元大关。
珠肇高铁的出现,将西岸城市串珠成链,联结成更为紧密的城市经济带。2022年,珠海(4045亿元)、江门(3773亿元)、佛山(1.27万亿元)、肇庆(2705亿元),4城GDP合计达到2.3223万亿元。
“澳门一直缺少与内地联通的高速铁路,限制了辐射效应的发挥。”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马向明指出,这是近年珠海大多承接澳门休闲产业的其中一个原因。他分析,2027年珠肇高铁开通后,澳门能够接入国家高铁大网络中,支撑更多对时间敏感的行业,如创新医药和金融等,辐射珠海或其他珠西城市,带动西岸崛起。
珠肇高铁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早在规划之初,这条线路就被赋予了两个功能:以中长途客流为主、兼顾粤港澳大湾区内部城际客流。这里的中长途,主要指向大西南。
按照路线图,江门至珠三角枢纽机场段是深圳至南宁高铁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轨道与航空无缝衔接。此外,珠肇高铁抵达肇庆后,将向北对接贵广铁路和南广铁路,实现珠江东西两岸与西南地区的快速联系。
这是粤港澳大湾区的使命和担当。《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发挥粤港澳大湾区辐射引领作用,统筹珠三角九市与粤东粤西粤北地区生产力布局,带动周边地区加快发展”“加强大湾区对西南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同时,联通西南对大湾区参与共建“一带一路”,深化与东盟合作,以及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从串联西岸城市到辐射大西南,珠肇高铁纵向“西联”,孕育出大湾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转动“齿轮”:
带起时间敏感型产业
“拥有密集便捷的交通网络布局,是世界级湾区的共同特征,也是湾区吸引人才、资本等要素高度集聚并产生规模效应《澳门网港澳宝典》的重要砝码之一。”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副院长、大湾区建设与区域协调发展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杨永聪指出,广汕、珠肇等高铁线路为强化大湾区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带来新的机遇。
截至目前,大湾区内运营和在建的轨道交通里程已经超过5400公里。从在城市之间密集布局地铁、轻轨、动车线路,到加速迈入长距离、大容量、快速化的高铁350时代,释放出一个重要的信号——
大湾区内部资源整合已经到了新阶段,需要资源要素更快速地流动、整合、分工、协作,以实现区域能级“质”的跃升。一言以蔽之,大湾区要快。
放眼全球,世界级湾区发展大致经历了港口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和创新经济4个阶段。尽管专家对粤港澳大湾区正处的阶段有不同意见,但他们都有一个共识:大湾区要挖掘和释放科技创新潜力,向创新经济转变。
今年上半年,广东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5%,支柱产业为汽车、电气机械和器材、专业设备制造业,先进制造业发展势头良好。6月,《中共广东省委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高质量建设制造强省的意见》提出巩固提升十大战略性支柱产业,培育壮大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一批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这些产业不少属于创新经济,对时间具有很高的敏感性。
就比如说,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血样、试剂、样本等医药货物药品常常需要使用冷链运输,在这场与时间的博弈里,提升运输效率、把握运输时效是关键一环。高铁冷链快运安全可靠、时效稳定、运能充足,速度比公路快,成本比航空低,是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发展的不二选择。
接下来逐鹿创新经济,大湾区资源不少:多所世界100强高校、数百家创新平台、年增长20%的人才队伍,聚集着华为、腾讯、中兴等国家创新领军企业。
如何让这些优质高端要素实现更高效率的配置?高铁的串联,将释放出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一个整体系统的更大优势。
对于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虹吸效应,中山大学区域开放与合作研究院院长毛艳华认为,辐射和虹吸是一个相辅相成、双向流动的过程。对于城市群中心、相对发达的城市来说,聚合更多高端要素有利于现代化产业体系提档升级,带动区域实力整体提升。对于产业迁入地来说,则要立足自身优势打造更优营商环境,与中心城市形成相配套、相衔接的产业分工,更多产业人才愿意来、留得住、发展好,“这样才算是抓住了发展机遇”。
更多时速350公里的高铁正在火热推进中,不断延伸着大湾区的经济触角,随之而来的资源要素配置新方式,已经开始转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