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6月12日电 题:送别两院院士陆元九:百岁老人的惯性技术求学拓荒路
中新社记者 马帅莎
6月12日上午,“七一勋章”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著名《玩彩网彩票app触屏版》自动控制、陀螺及惯性导航技术专家,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委顾问陆元九的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举行。
从运载火箭、人造卫星到载人飞船,都离不开惯性导航系统,而在中国,这一尖端领域的探路者正是陆元九。他曾解释说:“我所从事的专业方向,简单说,就是把耳朵堵住、把眼睛蒙起来,不同外界接触,通过特定的仪器设备随时随地测量物体的方向、速度,从而到达目的地。”
20世纪30年代,在抗战的炮火下,陆元九艰难求学,是中国本土第一批系统学习航空技术的大学生。20世纪40年代,陆元九进入麻省理工学院学习深造,师从著名自动控制专家查尔斯·德雷珀教授,研究当时很少有人听过的“惯性导航”,通过4年苦读,获得了世界上第一个惯性导航博士学位。
获知新中国成立的消息后,陆元九克服重重阻力,于1956年回到故土。生前每每提到回国经历,老人眼眶含泪地说,过了罗湖桥到内地,这一段几分钟,一辈子都不会忘记,是从一个世界走到另外一个世界,“我那时候就知道什么叫回国,什么叫祖国。”
12日9时,遗体告别仪式正式开始,大家安静地排着长队,有序走进悼念厅。大厅门口播放着有关陆元九生平的视频,悼念厅两侧摆满了花圈,一幅幅挽联表达着哀思,前方悬挂着陆元九的遗像,照片里的他面带微笑,双目有神。大厅中央,陆元九安详地躺在鲜花丛中,前来吊唁的青年航天人在遗体前站定鞠躬,在低回的哀乐声中,与他们的老所长做最后的告别。
在这些吊唁者中,有不少人接受过陆元九的指导。除了他的求学经历和高深造诣,大家感慨最多的还有陆元九严谨务实的科学家作风以及对青年人才的扶持培育。
“对上天产品,99分不及格,相当于零分。100分才及格,及格了还要评好坏。”这句在中国航天界流传甚广的“名言”正是出自这位老航天人。他还将“勤于学习、善于思考、精于分析,严格、认真、执着”写在纸上,钉于书桌前的墙壁上,时刻提醒自己,并发起航天人才科学作风培养工程,航天青年至今传承弘扬。
退休后,陆元九还经常出现在研究所实验室里,亲自翻看实验数据,寻找问题,精细到小数点后的每位数字。“陆老90多岁高龄时,还经常坐着轮椅到实验室,给大家分析数据,亲自推导公式,思维很敏捷。”13所捷联惯性技术主任设计师李东明说。
在人才培养上,陆元九积极推动研究所自行招收培养研究生,1981年,13所取得“航空陀螺与惯性导航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成为航天系统第一批招收研究生的单位之一。
2015年,陆元九拿出个人积蓄,在13所设立青年创新奖。作为首届获奖者,李东明说,年事已高的陆老仍会亲临颁奖现场,每当获奖者上台领奖,即使行动不便,他都会站起来把奖状递到获奖者手中。
“一定要认真、老老实实地干活,不能说任何假话。”在陆元九看来,这是应有的科学精神,这是他对自己的要求,也是对青年科研工作者的寄语。13所总师闫光亚说,每次来研究所和青年科研人员交流,陆老都会叮嘱大家要严谨细致,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