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还在不断加力,各地区各部门从实际出发,细化、量化政策措施,推动各项政策落地、落细、落实,让民营企业真正从政策中增强获得感。
扎扎实实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是当前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工作重点。
2月17日召开的民营企业座谈会对民营企业公平参与市场竞争、解决融资难融资贵、解决拖欠民营企业账款问题等作出部署。
2月18日,国家发改委表示,我国将进一步破除市场准入的障碍,对民营企业反映的困难问题精准施策助企纾困,加力推动解决拖欠民营企业账款问题,加快促进民营经济发展。
民营企业中90%以上是中小企业。作为中小企业主管部门,工信部18日表示,将从生态赋能、创新赋能、数字赋能、人才赋能和服务赋能五个方面,引导中小企业坚定信心、坚守主业、做强实业、诚信经营,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
业内分析,民营企业座谈会的召开,极大地提振了民营企业的信心。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还在不断加力,各地区各部门从实际出发,细化、量化政策措施,推动各项政策落地、落细、落实,让民营企业真正从政策中增强获得感。
破除市场准入障碍
最新数据显示,我国民营企业数量占企业总量提升至92%以上;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中,民营企业占比扩大至92%以上,民营经济的规模实力、创新水平、国际竞争力进一步提升。接下来,国家发改委将继续坚决破除市场准入、要素获取的障碍,打造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据央视新闻报道,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郑备表示,尽快修订出台新版市场准入负面清单,落实好“非禁即入”要求。细化举措,持续推进基础设施竞争性领域、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等向民营企业公平开放,支持民营企业积极参与“两重”建设和“两新”工作。
市场准入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之一,是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的关键。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事项从2018年的151项缩减到现行的117项,而且负面清单事项还有进一步缩减的空间。
去年8月中办、国办发布的《关于完善市场准入制度的意见》明确,聚焦深海、航天、航空、生命健康、新型能源、人工智能、自主可信计算、信息安全、智慧轨道交通、现代种业等新业态新领域,分领域制定优化市场环境实施方案,推动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提高准入效率。
去年以来,国家发改委多次提出,支持有能力的民营企业牵头承担国家重大技术攻关任务,向民营企业进一步开放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推进基础设施竞争性领域向经营主体公平开放,完善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建设长效机制,营造公开透明便利的市场准入环境。
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民营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主体,贡献了全社会70%的技术创新成果,涵盖了80%的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和90%的高新技术企业。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蔡宁认为,进一步支持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未来要围绕支持前沿性、基础性、共性技术研究,继续降低民营企业重大创新的研发成本和技术风险;要通过产业创新基金的引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进一步支持民营企业重大攻关技术的工程化试验和市场化应用;要更好运用政府采购政策、税费优惠等措施,切实降低民营企业重大技术攻关成果应用的市场规模门槛。
切实加快清欠进度
当前,外部环境发生诸多变化,经济运行面临压力,部分企业经营出现困难。
在助企纾困方面,郑备表示,对民营企业反映的困难问题,精准施策、真帮实帮,把各项政策举措落到实处。国家发改委将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进一步细化实化举措,解决企业急难愁盼、重大共性问题。
回款慢、账款拖欠,是许多民营企业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去年10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解决拖欠企业账款问题的意见》明确,要健全拖欠企业账款清偿的法律法规体系和司法机制。要健全防范化解大型企业拖欠中小企业账款的制度机制,并加强执法监督。要优化拖欠中小企业账款投诉管理运行机制,建立全国统一的违约拖欠中小企业款项登记(投诉)平台。
郑备强调,推动地方政府、国有企业落实责任,用好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等政策,切实加快清欠进度。
中央财办有关负责同志在解读2024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时,谈及2025年促进民营经济发展三大工作重点之一,正是推动解决拖欠账款问题。该负责同志称,2025年解决拖欠账款相关工作将进一步深入推进,地方政府要落实属地责任,用好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等政策,尽最大能力加快偿还拖欠企业账款。央企国企要继续带头发挥清欠作用,对拖欠中小企业账款“应付快付、应付尽付”。要健全法律法规和制度规定,强化失信惩戒,推动落实解决账款拖欠问题长效机制。
根据财政部此前公开信息,2024年至2028年每年安排8000亿元补充政府性基金财力,专门用于化债,累计可置换隐性债务4万亿元。其中用途就包括了偿还拖欠企业账款。
工信部副部长单忠德18日表示,将推动出台更多普惠性针对性政策举措,健全清理拖欠企业账款长效机制,依法保护中小企业合法权益。支持中小企业参与国家人才专项、引进高层次人才,开展中小企业经营管理领军人才培训,协同培育优秀企业家队伍。
推动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
单忠德表示,今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将开展为期一年的“一起益企”中小企业服务行动,帮助企业打通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降本增效。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我国中小企业总数超过6000万户,其中科技和创新型中小企业超60万户、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超14万户、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到1.46万家,已培育形成300个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202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这是“专精特新”一词,连续三年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
工信部明确,未来将健全完善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承担国家级科研任务,提升产业链配套能力,激发涌现更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到2026年重点累计支持5000家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高质量发展。
此外,工信部还将继续完善国家、省、市、县四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建好用好全国中小企业服务一张网,建设更多的中试验证服务平台,以高质量服务促进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
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难题,2024年,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多部门推出《关于加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 支持《快8彩票专家预测最准》实体经济发展的通知》,提出强化融资担保支持、拓宽直接融资渠道等多项举措。通过完善融资配套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投放,缓解企业资金压力,确保企业在生产经营和创新发展中有充足的资金支持。
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24年四季度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四季度末,获得贷款支持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达26.25万家,获贷率(获贷企业户数与名录内企业总户数之比)为46.9%,比上年同期高2.1个百分点。科技型中小企业本外币贷款余额3.27万亿元,同比增长21.2%,增速比各项贷款高14个百分点。
中国中小企业协会会长李子彬曾公开表示,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基本原因在于,资本市场发育不够;金融体制改革滞后,金融创新能力不足;小银行、小金融机构比较少;广大中小微企业诚信不足,融资能力比较低。因此,应从四方面入手:发展国内多层次资本市场,扩大企业直接融资能力;深化商业银行体制机制改革,增加创新能力;大力发展小银行;加强企业自身融资能力、贷款能力或者吸收直接投资的能力。
责任编辑:刘万里 SF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