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特估”红利来了?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哈力克
发于2023.5.22总第1092期《中国新闻周刊》杂志
从去年底提出“中国特色估值体系”以来,相关概念指数不断演绎,火爆行情让不少国央企个股刷新股价,“涨停”字样也出现在久违的屏幕前。这让上海敦颐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合伙人、基金经理李刚察觉到了一丝异样。他担心,躁动的A股市场会刮起一阵过度炒作之风,“这不利于‘中特估’所希望的估值修复。”
随着近日“中特估”概念指数回调,部分个股下跌明显。市场上也有声音开始质疑,这是一次短暂的狂欢,还是酝酿变革前的“中场休息”?多位受访人士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中特估”从提出到被市场全面接受是一个漫长的持续性过程,现在只是开始。
“中特估”行情火爆
5月8日,银行股集体“走红”,中国银行近8年来首次强势涨停,农业银行涨超7%,股价创历史新高。在以金融板块为首的“中字头”股票强势带动下,上证指数盘中一度站上3400点,创年内新高。
4月底以来,以银行股为代表的大金融板块表现强势。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研究员任涛对《中国新闻周刊》分析称,今年以来,TMT、新能源、人工智能、“中特估”等板块轮番登场,呈现出明显板块轮动效应,A股市场结构性行情特征凸显出市场各路资金的纠结与焦虑,始终在炒情绪。
不过,任涛也强调,“中特估”是银行股涨幅亮眼不容忽视的政策催化剂。多位受访者也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中特估”概念加持下,“中字头”个股成为当下备受追捧的投资方向。
“中特估”即“中国特色估值体系”,这一概念被资本市场关注是在2022年11月,证监会主席易会满在“2022金融街论坛年会”上提出,深入研究成熟市场估值理论的适用场景,把握好不同类型上市公司的估值逻辑,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估值体系,促进市场资源配置功能更好发挥。
此后,国央企估值话题被证监会、上交所几番提及。国资委也在2月底召开中央企业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工作专题会。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提高国企核心竞争力”。
“‘中特估’本质上,是要对能够兼顾发展与安全、成长与稳定、社会责任与经济效益的市场主体进行估值理念上的重构,并赋予安全、稳定、社会责任等要素,产生更高的估值溢价。可以视为对成熟市场估值理念的一次系统性升级和重构。”任涛说。
“我国拥有独特的经济体制,如果估值不反映这些事实,等同于是掩耳盗铃,‘中特估’要求对国央企的投资价值给予合理评价。”曾管理过韩国国家投资基金等账户的投资人、《买入银行股》作者丁昶说。
资本市场对政策信号给予了积极反馈。今年以来,以“中特估”为代表的主题行情持续升温。根据Wind数据,2月起,“中证国企”“中证央企”等各类“中特估”概念指数同比涨幅逐渐甩开“沪深300”。5月5日,同花顺软件开设了“中特估100指数”,第三天,18只“中字头”个股涨停。截至5月10日,“Wind中特估指数”累计涨幅高达31.73%。
一个最直观的例子是,今年至今,中国移动A股股价已经上涨超43%,市值几番超过贵州茅台,拿下“A股一哥”头衔。其市盈率也从11倍左右快速攀升至17倍左右,创出中国移动A股上市以来的最高估值水平。
“中特估”火爆行情持续演绎,除了政策引导外,基金经理李刚向《中国新闻周刊》分析称,在国际摩擦、国内产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国央企重要性有所提升。加上国资委启动对标世界一流企业的价值创造行动,国央企的经营确定性上升,大资金接受度提高。
“国有上市公司正加大股权激励,注入优质资产,对于其业绩有潜在推动作用,也会获得部分较高风险偏好资金支持。此外,在目前经济环境下,投资者更加青睐高股息率上市公司,而国央企原本就有高分红意愿。”李刚进一步表示。
此外,也有研究人士认为,全面注册制的全面启动和落地,会驱使资金流向行业龙头企业,抬升其股价。在A股市场上,不少领域的龙头企业就是“中字头”。
估值偏低背后
无论是同花顺“中特估100指数”还是“Wind中特估指数”,成分股均是国央企上市公司,这也说明,国央企是“中特估”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
“国央企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A股市场的压舱石。”资深业内人士张文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一季度末,数量占比不到30%的A股上市国央企,贡献了A股70%,近4万亿的累计归母净利润。
然而,天秤两端并不平衡。除了上市国央企市值仅占A股总市值48%外,国新投资党委委员陈娇表示,2016年到2022年这6年间,国资委监管的央企控股上市公司净利润增长了115%,市值增长了12.7%。而同期全部A股的净利润增长率为51.5%,市值却增长了15.9%。央企业绩向市值的转化效率不及市场平均水平的一半。
这也印证了张文的判断。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中特估”提出的背景是,上市国企央企估值长期偏低,损害了国家利益。
资本市场主流的经典估值方法包括市盈率(PE)、市净率(PB)、现金流折现法(DCF)等,主要聚焦利润、业绩增速、现金流等财务指标,更看重企业在当前所体现出的盈利能力和成长性。
而目前,据Wind数据显示,国央企估值折价更多集中在煤炭、建材、非银、传媒、交运、建筑等行业,数量均在10家以上,相对低估比例均超过60%,煤炭、非银更是接近95%。
“这些行业已经不再高增长,变成了价值型行业。虽然企业会有分红,但业绩低增长,成长缺乏想象空间,相应地,按照传统估值体系,企业估值就会降下来。”李刚解释道。
有业内人士指出,上市国央企估值偏低最主要的原因是,传统估值方法不能充分体现这类性质企业的价值。“上市国央企具有高分红、盈利稳定、持续经营的典型特征,有更强的风险抵御能力,承担着支撑宏观经济运行的重要职责,理应获得更高估值,但这些能力并未被市场充分认知。”
任涛也认为,经典估值体系过于注重成长性与短期效益,存在忽视确定性、安全性与社会效益的先天弊端。“在传统经济效益外,国央企承担更多的国家安全、发展自主、公共利益等社会责任,其所具有的确定性与安全性无法被市场有效定价。”
尤其在战略领域。李刚认为,相比于一般国央企,具有战略意义的国央企更需要重新估值。“例如,目前国际摩擦不断,电信行业已经成为战略性行业。这时就不能按照经营性资产给估值,而是要以战略性资产角色,给予更高估值,这在国际资本市场上已经是共识。”
“像沙特阿美、NTT、雷诺这样的公司,跟民营的同行公司估值相比,没有明显的折价,反而有略微的溢价。这说明,国际市场对于战略性行业公司由国家控股是不排斥的。人家觉得很正常,用不着给低估值。”丁昶说。
而在国内,8年以来,中国石油、中国石化A股估值长期破净,以“三桶油”为代表的化工上市央企整体PB估值均处于近十年历史估值相对低位。
“当一个企业有很强的系统重要性,可以不成比例地影响其他利益相关方时,那么这种公司就不能适用经典估值方法。但在A股市场,人们习惯只看国企、民企一个维度,忽略了战略性行业和重要企业,导致给予过低估值。”丁昶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企业估值,不仅反映了企业内在价值,同时还会夹杂投资者的偏好和主观看法。现阶段,我国个人投资者数量超过2亿,交易占比60%左右,这是我国资本市场最大的市情,也塑造了A股市场估值分化较大的局面。
张文告诉《中国新闻周刊》,A股对电子、新能源、半导体等成长性赛道的长期估值可以到50~60倍,而周期、地产、银行等传统产业估值中枢长期处于十几倍、甚至几倍左右。
“A股个人投资者大多追求短期高回报,但国央企业绩十分稳定,并不能在短期内提供出色财务报表,难以获得投资者青睐,大量短线资金涌向成长型股票。此外,一些机构投资者思想也比较固化,因为他们的考核期限比较短,不会去争取估值的定价权,更多是接受市场价格。”李刚说。
财信证券分析师黄红卫也表示,总体来看,公募基金和外资机构更倾向于增配民营企业、减配地方国企和中央国企。
此外,国央企经营效率不及民企、对外沟通意愿不高等因素也影响其估值上升。“国央企长期以来公众公司意识不足,投资者关系、经营信息沟通、市值管理等方面工作仍有待提升,也对估值形成进一步压制。”张文说。
Wind数据显示,2022年76%的民营企业获机构调研,国有企业仅59%;2022年上市国企平均获55.5家机构调研,仅为民营企业的一半左右。
“民营企业相对而言,比较擅长沟通。但国企领导有行政级别,所以有时候会尽量避免跟资本市场沟通。资本市场就是这样,如果你跟我沟通多了,可能估值就会高一些。但你不沟通的话,估值可能就会低。”李刚说。
张文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此前,有关部门规定,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发行股份,价格不得低于每股净资产值的原则。当前,由于国央企上市公司破净现象非常普遍,导致其失去再融资功能,不利于盘活国有资产。
“以国有大行为代表的商业银行非常重视再融资渠道。银行有资本充足率要求,若想吸纳更多存款,就需要补充资本金。但是以银行体量而言,规模基本上都在上百亿甚至上千亿,如果不在资本市场上融资,很难募集这么多资金。即便是国央企,也会考核负债率。而从股市上融资,实际上是在壮大企业的资本金,是非常安全的钱。”李刚说。
张文表示,提升国央企估值,对国企改革、补充社保基金,也具有重要意义。“有时,国有股权要按照一定比例划转到社保基金。而股权收益跟企业估值、股价涨跌有紧密关系。”
李刚强调,如果资本市场不给予国央企正常估值,会导致这些企业跟资本市场沟通更少,估值更低,形成恶性循环。“所以说,‘中特估’也是为了打破这种僵局,让国央企修复估值的同时,加强对资本市场的重视。”
资金渴求国央企
既然国央企估值长期被低估,为什么资本市场之前没意识到这一点?
“之前有很多高收益机会,资金看不上国央企分红带来的这点收益。但这几年,无风险利率下降很快,资金对中风险回报的需求量非常大。我国有巨额资金,都是经过银行间接融资去配置,但现在银行没法提供那么高的收益,背后有宏观经济下行的因素,也有土地财政难以为继的原因。”丁昶说。
“中特估”概念日趋火爆,也让一些研究者看到了摆脱土地财政依赖的出路。
中泰证券一篇研报指出,通过提高优质国有资产的投资回报率,实现股权财政弥补财政缺口。其写道,2021年全国国有企业资产总额已经达到了308.3万亿元,如果通过提质增效,让这些资产的回报率提高一个百分点,则就有3万多亿元收益增加,基本可以弥补土地财政消减带来的收入缺口。
抬升股价,关键在于估值和每股收益(EPS)。丁昶认为,提高国央企股价,更多应该从估值入手。“方向在资金端,国央企估值修复最可能由资金偏好推动。EPS追求企业盈利成长,现阶段,国央企利润没法大幅度提高,宏观环境也不允许。”
不过,对于提高国央企EPS,国资委也有了一系列部署。从今年起,国资委对国央企的考核从“二利四率”变成“一利五率”,减少净利润指标,增加净资产收益率、营业现金比率。业内人士认为,此番举措会让国企越来越关注对股东的回报,在资本市场保持竞争力。同时,通过加强现金流管理,促进盈利质量提升。
“相比较其他市场主体而言,国央企估值重塑的逻辑在于,能够基于中长期维度提供确定性的超额收益,为此国央企估值体系重塑需要从投资端持续发力,加大对保险、养老、社保、年金等中长线资金的引导,使其与估值低、分红高、经营稳健的国央企更好匹配,使国央企上市主体与中长线资金之间形成正向循环,提升中长线资金对‘中特估’的支撑力度。”任涛说。
也有业内人士表示,注册制下,需加快推进A股市场常态化退市机制,凸显国央企持续经营的价值。此外,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推动国央企专业化整合,提高经营效率 也是抬升其估值的路径。
任涛强调,“中特估”从提出到被市场全面接受是一个漫长的持续性过程,其关键仍在于国央企自身要练好内功,即国央企自身也要通过专业化战略性整合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向市场持续输出具有确定性、安全性的投资标的。
此外,当前国央企大部分已经发展为具有多种业务类型、横跨不同行业的企业集团,为此在构建国央企中特估体系过程中需避免一刀切,应结合不同行业、不同业务的自身特点,构建差异化的中特估体系。
李刚告诉《中国新闻周刊》,A股题材炒作的风气很浓,存在把“中特估”当成题材去过度炒作的可能性。“炒作会造成股价大起大落,反而不利于估值修复。如何让投资者接受新的估值体系,又不过度炒作,这很考验管理层智慧。”
“‘中特估’行情还会持续好几年,市面上还有数十万亿资金很青睐国央企资产,只不过现在缺少机制来打通。而‘中特估’则是一个体系,很可能会孕育出很多通道。这《最新加拿大28开奖记录》个事情是资产管理行业的二次创业。”丁昶说
(文中张文为化名)
《中国新闻周刊》2023年第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