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中国银行率先发布《支持人工智能产业链发展行动方案》,计划未来五年为人工智能全产业链各类主体提供合计规模不低于1万亿元专项综合金融支持。这一信息,给本就因DeepSeek热到发烫的AI概念平添了“一把火”。
财联社记者从中国银行相关人士处了解到,这份《方案》中行内部酝酿确实已有时日,在中央经济工作会后即启动了相关工作,该行高层对此亦非常重视,将其作为落实国家战略和推动自身高质量发展的结合点和切入点。
中行之外,其他银行在人工智能产业链布局如何?近日,财联社记者密集采访了全国主要大中银行获悉,人工智能产业普遍被视为科技金融或新质生产力的组成部分,享受相应的优惠信贷政策,但多数银行并没有像中国银行一样,单独针对整个人工智能产业推出成体系的服务方案。多位银行业人士表示,中行方案引发如此巨大的市场反响,是“没有想到的”。
但受访人士也明确表示,随着人工智能应用成本降低带来的应用场景的想象空间,泛人工智能领域,特别是其上下游产业的金融服务和融资需求确实在大幅增长,也将吸引更多银行业的深度介入。
据易观千帆报告,截至2023年12月底,银行业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高达13.44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0.74%。其中六大国有行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占比接近72%,第一梯队工农中建贷款规模分别为2.70万亿、2.10万亿、1.47万亿和2.24万亿。
AI产业链融资需求火爆,金融资金加速涌入
知名数字经济学者、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盘和林则认为,预计人工智能相关产业的融资会越来越多元化,不仅银行,股市、债市、跨国融资等方面都会出现新的火爆局面。
事实上,今年以来各路资金加速涌入AI产业的格局已经出现。
1月以来,中美两国企业界均有大手笔的AI投资计划正式亮相。先是美国OpenAI宣布了“星际之门计划”,日本软银集团、美国开放人工智能研究中心、美国甲骨文公司联合投资5000亿美元,在美国建设支持AI发展的基础设施。
1月17日,国智投和大基金三期共同出资设立的“AI产投基金”正式成立,出资额高达600.6亿元人民币。
伽马数据1月发布报告显示,2024年全球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同比增长77%,融资金额由2019年的1000亿左右,增至去年的逾4000亿。在各国投资比例上,美国占据大部分份额,远高于其他各国之和。
深圳某超大型通讯公司战略投资部人士表示,国内存在好的人工智能企业,但是还需要时间“跑出来”。从国家层面来说,肯定还是希望在AI+场景、AI+垂直应用方面发展优势,预计下一步在下游企业、接近应用端的投资需求会加大。
上述通讯公司人士认为,中国人工智能下一阶段发展要获得更高竞争优势,有必要尽快赚钱盈利,可能需要在应用端实现商业模式突破。
大行成体系切入AI产业上下游
财联社记者注意到,中行此次《方案》明确四个目标,分别是赋能国家科技自立自强、服务人工智能要素供给、助推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促进人工智能场景应用。
中国银行在《方案》中称,作为首家银行建立支持科技重大专项赋能机制,将推出“1+1+N”全周期服务,涵盖上游要素供给、中游技术创新、下游场景应用等各环节。
中行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1月末,在以算力建设为代表的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贷款余额为4100亿,较年初增长11%。
《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发展报告(2024)》显示,截至目前,我国初步构建了较为全面的人工智能产业体系,相关企业超过4500家,核心产业规模已接近6000亿元人民币。
盘和林认为,目前银行直接介入的领域包括人工智能之中的算力芯片领域、云计算企业等。
财联社记者注意到,中行这种通过“小入口、早切入”的方式介入潜力产业的情况,在银行业甚至大行层面都已经不是孤例。
官网显示,到2《速8彩票快三》022年,建行已经通过不断完善覆盖“租售”两端、服务存量转型升级、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并重的住房租赁金融服务体系,形成“投、贷、管、退”的金融服务闭环。
建设银行最新公布的2024年中期业绩显示,截至6月末,该行公司类住房租赁贷款余额达到3,499.99亿元,支持的住房租赁企业超过1,600家。
其中,建信住房租赁基金已签约收购项目28个,总资产规模126.93亿元,基金累计出资72.39亿元,可提供长租公寓约2.28万间。此外,建行称,住房租赁场景金融价值创造显著,已经为集团带来新转化个人客户超1,500万户。
产业发展痛点仍存,多家银行密切关注
财联社记者采访多家银行了解到,人工智能产业目前普遍被视为科技金融或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享受相应的优惠政策。但目前来看,多数银行并没有像中国银行一样,单独针对整个人工智能产业推出成体系的服务方案。
多位产业基金和银行业人士认为,人工智能一旦在应用端铺开,关联的企业和服务将会出现更大规模跃升。不过,与多数科技企业一样,不少人工智能公司早期的投融资资金主要用于研发需求,而由于技术转化周期长,这类初创公司一方面尚未盈利,另一方面又需大额研发资金投入。
此前,合肥某高新区管委会负责人也曾表示,科技企业处于发展早期,抵押物偏少,市场营收规模、盈利能力较弱,以前难以获得银行信贷支持。不过,近年来银行改变传统科技企业融资做法,逐步采用低利率、长久期贷款服务,对企业贷款也采用综合评估方式,提高技术、知识产权等比重,提高了科技企业获得融资的概率和规模。
“从企业贷款的角度来说,处于更早期的初创企业,我们会用人才贷款的模式,对不同阶段的企业融资需求提供灵活贷款政策支持。”一家华东股份制银行人士对财联社记者表示。
盘和林认为,目前挑战在于银行对人工智能的融资介入还在探索阶段,包括对人工智能的风险评估模式,涉及期限和风险偏好匹配等。不过,相信人工智能相关产业的融资会越来越多元化。
财联社记者注意到,中国银行《方案》并非全部为信贷资金,提供“不低于1万亿元专项综合金融支持,其中股、债合计不低于3000亿元”。
除此之外,对于科技金融发展痛点,易观千帆分析师胡精华认为,科技金融客群涉及的行业,如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技术迭代迅速,这对银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不断更新行业知识以保持服务的准确性和相关性。
“2024年银行科技金融已进入‘深度智能化’竞争阶段,对银行金融科技业务最大的影响是AI重塑业务链,一方面AI技术深度嵌入银行各业务环节,与大数据融合,推动客户服务等领域的智能化升级。另一方面AI技术增强了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如招行‘天秤系统’通过AI拦截欺诈交易,风险识别率提升至99.5%。”胡精华对财联社记者表示。
胡精华建议,商业银行补齐行业研究这一短板,密切关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科技行业的发展动态和技术迭代情况,及时更新行业知识并调整服务策略以保持服务的准确性和相关性。
此外,胡精华还认为DeepSeek对银行业的价值远不止“技术工具”,而是拉平银行之间“服务代差”的核心引擎。大型银行可以快速将其应用于多个业务领域,进一步巩固市场地位;而中小银行则可以借助DeepSeek的低成本优势,在金融大模型研发应用上实现弯道超车,缩小与大型银行的差距,最终实现“技术平权”。
责任编辑:王馨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