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兴则农村兴,农村兴则国家旺。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要落实产业帮扶政策,做好‘土特产’文章”。
新年伊始,新华社记者深入多地农村调研,探寻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新动向,感受“土特产”大文章蕴含的乡村产业振兴美好图景。
擦亮“土特产”金字招牌——“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要振兴”
在2022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做好“土特产”文章作出部署,强调要“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向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要效益,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效益,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
新年伊始,从东部沿海到西北高原,从华北平原到江南水乡,辛勤的人们已经忙碌起来——
在新疆乌伦古湖,渔民身穿皮袄、脚踩厚靴,在冰封湖面上凿洞下网。这种捕鱼方式在当地已有60多年历史,独特的捕鱼文化吸引了很多游客。
在湖南省岳阳市平江县的“原本记忆”酱干电商仓库,工人有条不紊地忙碌着,备年货高峰期每天发货3万多单。有着数百年历史的平江酱干,年产值约20亿元。
在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正和农业合作社食用菌栽培基地里,农民正在采收花菇。“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方式,吸纳不少当地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增收。
在拼多多电商平台,浙江省东阳市画水镇生产的中国结迎来销售旺季。加入“多多新匠造”计划,手编中国结这一传统手工艺产品迎来出村进城的新契机。
……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要振兴。
各地发展特色产业的实践充分证明,“土特产”可以做成大文章。
农业农村部乡村产业发展司有关负责人介绍,“土特产”是指来源于特定区域、已有一定知名度的农特产品或加工《ued新版uc体育》产品,主要包括特色种植、特色养殖、特色食品、特色手工等产品,是农特产品及加工产品中已经形成品牌的产品。
初步统计,到2021年底,我国杂粮杂豆、果蔬茶菌等特色种植基地面积达12.05亿亩,年度生产特色农产品13.85亿吨,养殖特色牲畜669.52万头,生产特色水产品2470万吨,特色产业一产总产值达到9.7万亿元,有效带动农民增收,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做好“土特产”文章,关系到推动建设农业强国,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当前,我国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正在从发展产品向发展产业转变,从追求数量向追求质量转变,从发展一产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转变。
擦亮“土特产”金字招牌,必将助力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立足乡土优势资源——“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
数九寒冬,中哈边境的新疆裕民县,慕名前来观赏巴尔鲁克山冬雪的各地游客,让边境小城的农家乐、牧家乐人气渐旺。
“等转过年的春天,山花都开了,有野生的巴旦杏花、芍药、蔷薇,还有锦鸡儿、紫花贝母,到时候游客更多。”裕民县江格斯乡阿克铁克切村村民加那提·加海说。
借助新疆巴尔鲁克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资源优势,“裕民山花节”成了新疆旅游的一大品牌。每年4月开始,各种野花依次绽放,山花、草原、雪山,宛如画卷铺呈在吐尔加辽草原腹地。
2022年,裕民县接待游客118.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8亿元。“预计今年旅游收入将翻一番。”裕民县政府副县长杨彩霞说,今后要用好山花“土”资源,培育新型旅游业态,让农牧民的腰包更鼓。
随着时代的发展,乡村不再是单一从事农业的地方,其经济价值、生态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日益凸显。做好“土”字文章,各地要打开视野用好乡土优势资源,“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发展生态旅游、民俗文化、休闲观光等。
良好的生态,是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支撑。
冬日,行走在重庆市武隆区仙女山街道荆竹村,远处云雾缭绕,碧绿的乌江从山底蜿蜒而过,吸引了不少游人驻足。
荆竹村海拔1300米,森林覆盖率达75%,有着发展乡村旅游的天然地理优势。
从名不见经传的小乡村到成功入选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公布的2022年“最佳旅游乡村”名单,荆竹村通过整治环境、修复生态,成为绿水青山是“生态资本”的最美诠释。
挖掘乡土传统文化,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临近春节,山东省沂蒙山区里的沂水县吴家楼子村里,村支部书记吴照京正带领“沂蒙小棉袄裁缝队”的老妈妈们忙着手里的针线活。
“目前,我们还有500多件提供给敬老院的沂蒙小棉袄仍在制作中,春节前将做完交货。”吴照京说,村里的老妈妈们用沂蒙小棉袄缝制技艺,制作了兔毛装饰的唐装,很受市场欢迎。1月9日下午,刚发走了一批180件北京客户的订单。
“蒙山高,沂水长,我为亲人缝衣裳。”村里的沂蒙小棉袄项目为空巢老人及留守妇女提供了60余个岗位,还成功申请了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依托手工缝制的传统优势,布置了非遗民俗展厅。
今天,乡村越来越成为人们养生养老、创新创业、生活居住的新空间。田园变公园、农房变客房、劳作变体验的背后,是农业产业新功能、农村生态新价值的重要体现。
因地制宜找准路子——“立足本地资源发展特色农业”
冬日里,正值东北农闲时节。在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汪清县天桥岭镇桃源小木耳产业园里,村民正在木耳菌包生产车间里忙碌。
“过去农闲没活干,现在有了木耳种植基地,一年四季有活干,一个月能挣三四千元。”常年在此务工的村民闫翠莲说。
汪清县地处长白山林区,森林覆盖率达90%,这里丰富的林下资源和适宜的气候条件,造就了高品质黑木耳。
“我们正努力把‘好资源’转化为‘好品质’,把‘好品质’转化为‘好品牌’,未来力争把黑木耳特色农产品打造成‘多镇一品’‘数村一业’的乡村富民产业。”桃源小木耳产业园负责人文铁柱说。
做好“特”字文章,重在突出地域特点,体现当地风情,因地制宜发展乡村特色产业。
山东省无棣县柳堡镇赵王村是远近闻名的金丝小枣种植村。临近春节之际,村里新建成的广场上,一片锣鼓喧天、欢声笑语中,枣农们变身合作社“股东”,收到了首笔分红款。
“我今年种了380多棵树,分红分了8700多元,非常开心。今年小枣价钱翻了三倍,质量也上去了,争取下一年产量还要上去。”村民宋康民高兴地说。
2022年,赵王村整合资金、人才、技术、农户等各种资源,成立了特色农产品种植合作社。
省派无棣县柳堡镇赵王村第一书记王伟说,村里借助金丝小枣特色产业优势,充分发挥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作用,在胜利油田消费扶贫平台的推广下,全村所有小枣销售一空,共计分红收入近10万元,实现村集体和村民双丰收。
产业是发展的根基,产业兴旺,农民收入才能稳定增长。
当前,从全国看,我国乡村产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还面临规模小、布局散、链条短,品种、品质、品牌水平还比较低等诸多挑战。
做好“特”字文章, 加快培育优势特色产业,在打造高品质、有口碑的特色产业的同时,关键要把产业发展落到促进农民增收上来。
向产业融合发展要效益——“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
春节临近,苹果市场日益火热。在陕西洛川苹果现代产业园,商户们忙着将苹果分拣、打包、发货,销往全国各地。
33岁的返乡创业青年张秀秀,正坐在自家门店里用手机经营自己的苹果生意。从订购包装箱到打包装车、物流配送,都有专业公司上门打理。
不断壮大的苹果产业,吸引更完善的包装加工、农资配送、仓储物流等二三产业集聚。洛川县委书记张继东说,三产加速融合,带来强大的聚合效益,“洛川苹果”品牌评估价值已超680亿元。
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依托优势资源振兴乡村产业,长远看势必要走产业融合、延链补链的集合发展之路。
在广东新会,经过开皮、晒制、陈化等复杂工艺炮制而成的新会陈皮,是当地的明星产品。新会陈皮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负责人潘华金介绍,产业园正以产品引导市场,对新会陈皮进行深度研发加工。
抓住陈皮的药食同源特性,在附加值上做文章,成为新会陈皮的优势所在。目前,新会陈皮已经形成药、食、茶、健、文旅等100多个品种的系列产品规模。
发挥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乘数效应,要抓好农村电商、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支持各类人才到农村创业。
“喜欢我们的丝瓜鞋,就直接拍我们的链接!”每天上午,在重庆巫溪县的何航鞋业工厂店的微信视频号上,衣着朴素的“宝妈”主播们准时上播,向直播间粉丝们推介各色布鞋。
巫溪县是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布鞋制作是该县传统产业。何航鞋业创办者何财明8年多前回乡创业,1年多前申请了视频号,并带动20多名当地“宝妈”当起了带货主播。
效果很让人惊喜:接触直播前布鞋厂每年销售额稳定在200万元至300万元之间,2021年仅直播就卖了400万元,2022年直播带货销售额达到了1000万元。
“以前我们要跋山涉水上门推销,如今在家就能通过直播把鞋子卖出去。”何财明深感,作为新农人,要学会更好利用数字化工具。
做好“产”字文章,就要在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上下功夫。
学会给农产品“梳妆打扮”和营销宣传,加强农产品产后分级、包装、仓储、物流、营销,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无疑会让越来越多“土特产”金字招牌走出深山,走向祖国各地,进入更多寻常百姓家。
文字记者:韩洁、于文静、侯雪静、高敬、严赋憬
视频记者:苏轶人、张啸诚、李响、顾煜、张雨阳、郝建伟、邵艺博、吴斯洋、杨欣、郭燕、冯媛媛、梁爱平、胡涛(摄制)、王信明(报道员)、明庭俊杰(报道员)、努尔别克·努尔曼(报道员)
海报设计:赵丹阳
新媒体编辑:邬金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