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7日,在北京市十六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寇昉作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时提到上述内容。
商事案件审理期限平均缩短19.6%
寇昉在介绍北京法院过去五年工作时强调,北京市法院充分发挥商事审判保障产权、稳定预期的作用,优化营商法治环境取得突破性进展。成立北京国际商事法庭,建设国际商事纠纷一站式多元解纷中心,上线全国首个金融案件多元解纷一体化平台,被商务部评选为“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最佳实践案例”,五年审结各类商事纠纷726812件,加大产权司法保护力度,依法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合法权益,50个服务发展案例入选全国典型案例。
为降低商事主体纠纷解决成本,北京市法院实施全流程网上办案等35项改革举措,五年来,商事案件平均审理期限缩短19.6%,首次执行案件用时压缩61.6%,鉴定评估用时压缩88.8%,在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价中,北京法院司法程序质量指数居全球第一。
据悉,司法程序质量指数是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估中,“执行合同”指标项下的一个具体指标。“执行合同”指标评估的是各经济体法院系统质量和效率,又被称为“法院竞争力指标”。“执行合同”指标中的司法程序质量指数,是对法院结构、案件管理、法院自动化和替代性纠纷解决等方面的综合性评价。北京法院智慧法院建设、完善智能随机分案、加大电子化案件管理、互联网审判等举措,得到了世行的高度肯定,连续两年位居该项目第一位,被世行评价为这一领域的“全球最佳实践者”。
破产重整救活企业46家
寇昉说,为完善市场主体救治和退出机制,北京市设立北京破产法庭,集中管辖破产案件,五年来通过破产重整救活企业46家,引入投资1500多亿元,化解债务5500多亿元,为9万余名职工稳住就业。
据悉,北京破产法庭于2019年1月成立,管辖范围为全市的公司企业强制清算、破产案件及衍生诉讼案件、跨境破产案件等。
让法治成为最佳营商环境
当天,北京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朱雅频向大会作北京市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时指出,过去五年,北京市检察机关以法治方式稳企业、保就业。把握经济发展内生法治需求,依法起诉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犯罪15697人,妥善办理各类侵害企业产权与合法权益案件,监督撤销涉民营企业刑事诉讼“挂案”412件,让法治成为最好的营商环境。
为依法保障和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按照最高检统一部署,北京市检察机关针对刑事诉讼过程中一些案件既未撤案又未移送审查起诉,因长期搁置影响企业健康发展问题,自2019年起持续开展涉民营企业刑事诉讼“挂案”专项清理工作,防止企业身陷诉累。
推进企业合规改革保市场主体
朱雅频表示,北京市检察机关坚持依法保障企业权益和促进守法合规经营并重,以推进涉案企业合规改革保市场主体,建立完善合规必要性审查、《166888彩票导航》第三方监督评估等配套机制,出台知识产权、税收、证券等类案合规办案指引,办理企业合规案件82件148人,涉上市企业5个、科创属性企业30个,依法对65人作出不起诉、捕后变更强制措施、提出宽缓量刑建议等处理决定,避免办了案子、垮了企业、失了就业,推动“法治元素”成为企业“发展要素”。
涉案企业合规改革方面,最高人民检察院于2020年启动涉案企业合规改革试点工作,要求试点检察机关在办理涉企案件中,依法“能不捕的不捕、能不诉的不诉、能不判实刑的提出适用缓刑的建议”,同时结合办案督促涉案企业作出合规承诺并积极整改,避免办了一个案子、垮掉一个企业、下岗一批职工,助力构建法治化营商环境。2021年3月,北京被确定为第二批试点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