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份由央行、金融监管总局、最高人民法院、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六部门联合发布的供应链金融新规——《关于规范供应链金融业务 引导供应链信息服务机构更好服务中小企业融资有关事宜的通知(征求意见稿)》(下称《通知》)引起业内广泛关注。
新规旨在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减少对中小企业资金挤占和账款拖欠,优化中小企业融资环境,强化供应链金融规范,防控相关业务风险,对资金方、核心企业、中介平台提出多维度要求。文件的一大焦点在于,近年来被广泛使用的供应链金融创新工具——应收账款电子凭证正式被纳入监管,且有了明确的属性定义和管理框架。
多位来自银行和供应链核心企业的受访人士表示,新规直击痛点,保护中小企业权益,一方面让应收账款电子凭证终于得到“正名”,另一方面消除了这一工具的监管盲区,对整治大企业资金挤占或账款拖欠、银行不规范发放贷款等乱象都有重要作用,也将推动更多样化的供应链金融体系发展,发挥服务实体经济效用。但与此同时,新规提出的一些规范要求也不可避免地给相关方带来一些挑战。
正式纳入监管
《通知》重点围绕三个方面展开,一是明确供应链金融发展内涵方向、保障中小企业权益,二是规范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管理、有效防范业务风险,三是明确应收账款电子凭证规范管理基本框架。
“是好事,算是为应收账款电子凭证‘正名’了,(应收账款电子凭证)虽然已经在市场上用了很多年,但相比供应链票据,一直缺少针对性的监管依据,主要还是作为一个市场化的创新工具发展和应用,有一定潜在风险,但确实很实用、很方便。”多位供应链核心企业内部人士对第一财经表示,新规最受关注的是关于应收账款电子凭证的内容,因为这项工具此前缺乏专门的监管文件,市场对此也期待已久。
在《通知》中,应收账款电子凭证是指供应链核心企业等应收账款债务人依据真实贸易关系,通过供应链信息服务系统向供应链链上企业等应收账款债权人出具的、承诺按期支付相应款项的电子化记录。
因为与供应链票据功能的相似性,在《通知》正式发布前,业内也有猜测声音认为,应收账款电子凭证可能被监管认定为票据属性。“从文件的定义来看,应收账款电子凭证没有被纳入票据业务,不仅有了自己的身份,也有了明确的规范要求,对行业来说是好事。”北方一大型食品饮料行业内部人士分析说,这也表明这项工具将与供应链票据并行使用。
在多位企业及银行受访者看来,应收账款电子凭证的出现和创新应用反映了市场的真实需要,此次新规将其纳入供应链金融监管范围,说明监管部门充分考虑了市场需求和应用现状。
中国服务贸易协会保理专委会政策法规课题组副组长郑宪铭日前撰文指出,在实践中,合规运营的应收账款电子凭证平台确实能够凭借其业务模式惠及中小微企业,但因为在此交易模式项下核心企业的强势地位,可能存在核心企业通过这一工具变相拉长账期、拖欠中小企业账款情形。
“近年来,随着供应链金融加快发展,一些金融机构、供应链核心企业和第三方公司等,通过搭建供应链信息服务系统,为各类供应链金融活动提供信息服务和技术支撑。其中,部分供应链核心企业通过供应链信息服务系统开立应收账款电子凭证,用于供应链上企业应收账款确权、结转和融资,受到供应链企业欢迎,在提升中小企业收款保障及融资可得性、促进供应链金融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潜藏一些问题和风险,如相关业务开展情况处于监管盲区、核心企业存在信用过度扩张风险、供应链信息服务系统缺乏必要的设立标准和管理规范等。”对于新规出台的背景,《通知》起草说明也提到了这一工具的两面性。
“(应收账款电子凭证)工具本身,我认为是好的,但关键在于用的人有没有用对,就像菜刀,如果正常用来切菜那就是一个很好的工具,但如果被用到不正确的用途,就不能说是刀的问题了。”华东一家供应链核心企业的供应链金融业务负责人如此比喻道。
在认可应收账款电子凭证作为“债权记录”和供应链信息服务机构作为“信息服务平台”身份的同时,《通知》也对二者设置了一系列展业前提,包括自律备案、接入央行征信中心动产融资统一公示系统进行担保登记、接入票交所数据等。
“优势”或有削弱
同样作为供应链金融的重要工具,应收账款电子凭证与供应链票据有着类似的功能,也存在不同的特点。
提到应收账款电子凭证的诞生和快速发展,受访人士认为,一方面与数字化进程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核心企业与银行业务需求有关,多方面因素共同推动了这项工具的应用发展,也催生了部分乱象。
上述华东供应链核心企业人士表示,对于部分资金并不宽裕的央企国企,应收账款电子凭证可以帮其实现拉长账期的需要;对于银行,在发放贷款尤其开展普惠金融业务方面,应收账款电子凭证相较票据也更为灵活。
自2021年起,由于部分银行将票据贴现和转贴现业务作为普惠金融业务的冲规模工具等乱象滋生,监管部门将票据贴现和转贴现从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的“两增”监管考核口径中剔除。多位银行人士告诉第一财经,这一要求至今没有发生变化,但相比之下,保理业务是可以计入普惠业务指标的。
但应收账款电子凭证这种“一拍即合”的需求背后,也有工具被不当使用带来的利益受损者。“有的银行支持做2年甚至3年的(应收账款电子凭证)业务,(这期间)上游小微企业要么融资周转,增加融资成本,要么等2~3年后才能实际收到款项。”一位地方国有大行人士告诉第一财经,因为过去监管依据少,各银行对相关风险把控的标准差异较大,的确有银行存在不合理利用这一工具的现象。
上述华东供应链核心企业人士也表示,虽然应收账款电子凭证已经触发的典型风险案例不多,但因为不像票据业务有更具针对性的监管框架,当遇到核心企业无故失约或故意拖长账期等情况,中小企业供应商往往会面临“无处申冤”的处境。
有受访人士认为,考虑到票据业务不能纳入普惠金融业务,保留应收账款电子凭证的独立身份,对银行来说更有利。但从期限规定来看,应收账款电子凭证相较于供应链票据的期限优势正在削弱,监管也有意引导更为多元的供应链金融模式,增加供应链票据的使用。
根据《通知》要求,应收账款电子凭证付款期限原则上应在6个月以内,最长不超过1年。付款期限超过6个月的,商业银行应对账期合理性和行业结算惯例加强审查,审慎开展融资业务。此前2022年11月,《商业汇票承兑、贴现与再贴现管理办法》时隔25年迎来首次全面修订,其中将商业汇票(电票)的最长期限由此前的1年统一为6个月,也被视为对中小微供应商企业的重要利好。
不过上述银行人士表示,此次新规对银行普惠业务压力影响有限,尤其对于规范展业的大型银行来说影响不大。
中介的归中介,银行的归银行
汉坤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权威团队认为,在对供应链信息服务平台的要求上,《通知》允许平台向核心企业和供应商等相关方收费“是个难得的宽松要求”。该团队类比传统“助贷”机构称,此类机构是不允许向借款人一端收取任何费用的。
但《通知》也为供应链信息服务机构戴上了严格的“紧箍”,规定其不得越界做支付结算、融资担保、贷款保理等业务,“杜绝信息中介异化为信用中介”。
文件强调,应收账款电子凭证的资金清结算应通过商业银行等具备相关业务资质的机构开展。供应链信息服务机构不得以自身账户作为应收账款电子凭证业务的资金结算账户,不得占用、挪用相关资金。
具体来看,应收账款电子凭证到期付款时,提供清结算服务的商业银行等要采取必要措施核验资金清分信息,并根据应收账款电子凭证开立人(供应链核心企业)的支付指令或授权划转资金。汉坤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权威团队指出,这意味着“伞形账户”“母实子虚”“内部户”等账户体系都不能继续使用。未来电子凭证到期结算资金必须直接结算至实际收款人,例如持有至到期情况下,结算资金应该直接付到持有人的银行账户/支付账户。
上述北方大型食品饮料企业内部人士表示,这也是新规带来的主要挑战,目前已经在与相关合作银行沟通优化措施,也在观望会否有配套制度出台。“以前的清分系统的确存在一些风险漏洞。”该人士表示,过去所有应收账款电子凭证都连有清分系统,但有些清分系统账户会开到保理公司或旗下的科技公司,新规要求将弥补其中的资金风险,有利于保护中小企业权益。
从起草说明来看,保护中小企业也是《通知》发布的主要背景意义,因此对资金方、核心企业、信息服务平台等提出多维度要求。
其中,针对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文件提到,供应链核心企业应遵守《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等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及时支付中小企业款项,保障中小企业的合法权益,合理共担供应链融资成本,不得利用优势地位拖欠中小企业账款或不当增加中小企业应收账款,不得要求中小企业接受不合理的付款期限,不得强制中小企业接受各类非现金支付方式和利用非现金支付方式变相延长付款期限。
可拆分、可流转、可融资是应收账款电子凭证的重要特性,但也潜藏风险。新规要求,供应链信息服务机构应对凭证转让层级和笔数进行合理管控,对异常的拆分转让行为及时进行风险核查和提示报告,防范供应链核心企业信用风险扩散外溢。对于存在违约、逾期等情形的核心企业,新规要求信息服务机构停止应收账款电子凭证的开立服务。
《通知》还要求强化银行贷款管理主体责任,不得因业务合作降低风险管控标准,不得将贷款管理的关键环节外包,并强调资金贷款发放《快三数据分析app》指令应由商业银行发起,资金直接发放至借款人银行账户,防范供应链信息服务机构截留、汇集、挪用。
有银行人士告诉第一财经,因为信贷投放压力、与核心企业或信息服务机构的合作“交情”等,在提供应收账款电子凭证融资服务过程中,过去部分银行并不重视是否有真实贸易背景。
而此次《通知》提到,应收账款电子凭证开立、转让应具备真实贸易背景,不得基于预付款开立,商业银行应当严格审查贸易背景材料,有效识别和防范虚构贸易背景套取银行资金和无贸易背景的资金交易行为。银行为拆分后的应收账款电子凭证提供融资,应加强贸易背景审查,不得为债权债务关系不清晰的应收账款电子凭证提供融资。
责任编辑:李桐
随着对创新药物研发的不断深入,新通药物也保持着较大的研 ♎发投入力度 ❗,据招股书披露,2019年至2022年6月,公司研 ⏪发费用分别为11,948.97万元、9,254.19万元、6 ✋,快三数据分析app313.52万元及2,692.25万元 ⛷。
深圳则明确,全市社区小区、办公场所、餐饮商超及各类公共 ⏳场所不再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凭健康码绿码、扫场所码进入;网 ♓吧、夜总会、棋牌室、KTV、酒吧、桑拿洗浴场所等六类人群聚集 ♍密快三数据分析app闭公共场所仍需凭48小时核酸检测阴性证明、扫场所码进入。
本报记者 艾青 【编辑:孙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