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空间大
家居消费是居民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居消费主要指居民购买和使用家具、家用电器、建材、装修等产品和服务的消费,直接体现了居民的居住需求,反映了居民的生活品质。全国居民家庭抽样调查数据显示,在人均现金消费支出中,家居消费支出占比达到15%左右,仅低于食品烟酒与交通和通信支出,为居民第三大类消费支出。2022年国内限额以上单位的家具类、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建筑及装潢材料类零售额合计达到1.24万亿元,占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额的8%。
近年来,居民住房条件显著改善。“七普”数据显示,我国城市、镇、乡村家庭户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分别达到36.52平方米、42.29平方米和46.8平方米,较“六普”增加幅度均超过25%。在人口老龄化、城镇化和家庭结构多元化等因素驱动下,居民对更高品质居住条件的需求日益突出,“住有所居”正加快向“住有优居”转变,以安全、智能、绿色和舒适为重点的家居消费提质升级潜力巨大,市场空间广阔。
一方面,家居消费更注重安全性和使用舒适度。以家电消费为例,目前我国家电保有量已超过21亿台,按照安全使用年限估算,每年更新升级的需求量在1.5亿台左右,绿色智能家电成为升级消费的主要选择,市场规模在万亿元左右。调查显示,在品牌之外,消费者更关注家具、家装的选材用料是否健康、绿色环保,“80后”“90后”消费者更愿意为绿色环保家居用品支付更高价格。
另一方面,家居消费更注重满足多样化和个性化需求。人口老龄化加速催生了大量适老化家装和家居产品需求,智能报警器、适老床垫、静音门锁、智能晾衣机等产品获得老年消费者青睐。数据显示,居家环境适老化改造直接市场规模约为3万亿元。家庭结构的多元化带来更多样化家居消费需求,如细分出“一人用”家电,个性化、定制化家居产品为消费者带来更好的居住体验。
带动作用强
家居消费增长带动作用明显。作为居民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居消费的潜力释放能够有效发挥增长带动作用。一方面,家居消费涉及领域多、横向关联效应强。家居消费既包括家电、家具、装修材料等耐用消费品的消费,也包括装修设计、家居环境优化提升等有关的服务性消费,并且随着消费理念的更新、产品和服务创新,家居消费的内容和形式具有较强扩展性,对相关产业发展的带动效应较显著。
另一方面,家居消费上下游链条长、纵向拉动效应强。以家用电器产业为例,产业链上游为塑胶原料、五金材料、电子元器件、电子电器、电机、包材等原材料供应,中游为生产制造,下游为线上线下零售渠道和售后服务等,家电升级消费增长能够有效拉动上下游相关产业的发展。
做好政策衔接
日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要打好政策组合拳,促进家居消费的政策要与老旧小区改造、住宅适老化改造、便民生活圈建设、完善废旧物资回收网络等政策衔接配合、协同发力,形成促消费的合力。
做好政策衔接,一是有效衔接老旧小区改造等社区建设,创造家居消费新空间。居民家居消费意愿既受到消费能力等内在因素影响,也受到居住设施和环境等外部因素影响。改造老旧小区、提升居住社区环境是促进家居消费的基础条件之一。
根据调查,2000年底以前建成、需要改造的老旧小区约有22万个,涉及居民近3900万户、约1.25亿人。老旧小区改造不仅包括改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还包括增加居住功能,如适老化改造、儿童友好型社区建设等。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应以丰富居住功能和提升居住体验为重点,以政府、企业和个人多方合作的形式持续推进微改造,围绕发展“一店一早”、补齐“一菜一修”、服务好“一老一小”加快推动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为多元化、个性化和智能化家居消费需求提供条件。
二是供给端和需求端协同发力,有效满足家居消费升级需求。在供给端,鼓励和引导家居产业加快技术突破和创新能力提升,支持建设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家居产业协同合作平台,支持企业研发绿色环保、智能家居产品,利用大数据等精准满足和创造家居消费需求。加快建立健全家居相关产品和服务质量标准体系,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研究制定,促进高品质产品和服务供给。在需求端,综合运用价格补贴、发放消费券、以旧换新、增加销售渠道、开展促销节庆活动等方式,增强居民的家居消费意愿和能力。支持发展集成式、标准化的家居产品售后服务平台,解决家居消费的后顾之忧。
三是有效衔接废旧物资回收利用,促进家居消费可持续发展。家居消费升级在满足居民更好生活品质需求的同时,也面临着旧家电、旧家具等如何处理的问题。完善的废旧物资回收能够有效降低居民置换旧商品的成本,实现轻松处置、安心消费。废旧家居产品产生的废钢铁、废塑料、废旧纺织品等回收利用,可以节约资源,使家居产品的生产—消费—生产形成可持续的循环链条,不断满足居民升级的居住消费需求。在家电龙头企业回收处理家电试点的基础上,支持发展再循环产业,支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鼓励地方积极建设完善废旧物资回收网络,探索建立区域性废旧物资交易平台。支持地方培育形成“旧件回收—拆解—分拣—回用件销售—再制造零部件—终端产品”的产业体系。
(作者系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对外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王 蕴(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