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资源型城市众多,长期以来,这些城市大多依赖特定资源型产业拉动经济增长,就业结构、人才结构也趋于单一。不少地区先有矿、后有城,先生产、后生活,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较多。加之发展减速、生态破坏、接续替代产业不明朗、人口外流严重等因素制约,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难度不小。
经济学中的“资源诅咒”理论,指的就是大量拥有某种不可再生资源的地区反而陷入工业化落后的窘境。如果不能在“因资源而兴”之后逐渐转型,又将因资源枯竭而衰落。跨越这一关口,关键在于深化改革、激励创新,破解制约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矛盾,构建转型发展的长效机制。其中,产业是基础,人才是关键,有活力的体制机制是保障。
重塑产业体系,要因地制宜。应立足自身特点优势,寻找体现当地特色、符合发展实际的接续替代产业,制定长远规划,而非简单抛弃原有产业从头再来。比如,有的地方依托原煤资源延伸产业链,发展尼龙等新材料产业,提升产业附加值;还有的地方利用日照天数长、土地辽阔等优势,转型发展光伏产业、农产品深加工业,成效显著。即便难以在短时间内找到转型路径,也不要急功近利、盲目跟风。此前,一些资源枯竭型城市一窝蜂发展旅游业,资金消耗不低,收效却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还是没有选准适合发展的产业,没有做足准备就仓促上马。此外,还要推动产业结构多元化,避免单一结构带来的风险,实现更有弹性的发展。
广泛凝聚人才,要优化环境。人才外流、职工转岗安置,是不少资源型城市转型中面临的现实困难。想要解决这些问题,还需进一步优化公共服务,加大社会保障力度。引进创新人才,营造有利于人才创新创造的政策激励环境、生态宜居环境。通过提供住房补助、福利待遇,完善医疗、教育等资源配套,让人才愿意来、留得住。要培养本地人才,紧抓国企产业工人这个“人才富矿”,《华夏彩票购彩大厅》以技能培训等方式,帮助产业工人顺利
深化体制改革,要激励创新。富有活力的体制机制能够极大激发发展的内生动力,这也是诸多资源型城市的短板。不少资源型城市的市场应变能力、适应能力较低。对此,必须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推动简政放权向纵深发展;强化市场导向,在国企改革过程中引进战略投资者,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激发民营经济活力。要发挥政府投资带动作用、企业创新主体作用,通过政企校三方协同搭建产学研平台,引导各类生产要素向接续替代产业创新发展集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