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中国是海洋大国。广东是海洋大省,拥有全国最长的大陆海岸线,以及分布在广阔海域上的1963个岛屿。
202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视察时作出重要指示,要加强陆海统筹、山海互济,强化港产城整体布局,加强海洋生态保护,全面建设海洋强省。6月召开的广东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强调,要全面推进海洋强省建设,在打造海上新广东上取得新突破。
沿着领袖嘱托的蔚蓝坐标,满载勇立潮头的信心荣光,今年以来,广东各地开辟出一条又一条向海图强、依海而兴的“航线”,共同鼓起落实海洋强省战略的“风帆”,为广东高质量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实践增添“蓝色动力”。
为了深入展现新时代“海上新广东”故事,更好地强信心、稳预期、促发展,10月30日至11月5日,由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指导、广东省委网信办主办、南方新闻网承办的“向海图强看广东”大型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将联合100多名中央和省市重点网络媒体记者以及相关海洋经济领域专家学者、知名网络达人、自媒体创作者等,分东、西、中三条线路探访调研广东14个沿海城市。南方日报、南方网、南方+、粤学习客户端即日起推出“强信心 稳预期 促发展”系列报道之“向海图强·广东观察”,敬请垂注。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快建设海洋强国”。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4月在广东视察时作出重要指示:要加强陆海统筹、山海互济,强化港产城整体布局,加强海洋生态保护,全面建设海洋强省。
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以及海洋强国战略背景下,广东正在加快建设海洋强省。为深入落实海洋强国战略和海洋强省工作部署,贯彻国务院《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广州也在同步谋划全面建设海洋强市。
今年7月,广州市人民政府在回复广东省政协委员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增强广州核心引擎作用,推动我省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提案》时透露,接下来广州将制定海洋强市三年行动方案,编制海洋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争取粤港澳大湾区航运联合交易中心年底在南沙挂牌……释放“蓝色引擎”澎湃动能,全力奔赴“那片海”,一幅千里海景图在广州徐徐展开。
新机遇——顶层谋划全力押注海洋经济发展新赛道
从一千多年前的“海丝”起点,到一百多年前的“一口通商”,海洋成就了历史上广州城市繁荣的高光时刻,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以及海洋强国战略背景支持下,广州被赋予了新的使命。
2022年6月,国务院印发《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成为海洋战略纳入广州城市战略的契机。同年8月,广州印发《广州市海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推动南沙建设南方海洋科技创新中心,支撑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今年7月,广州市委十二届六次全会提出,要全力建设海洋创新发展之都,围绕成为全国全球标杆,全面提升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海洋产业竞争力,擦亮国际海洋文化新名片,强化海洋治理,积极拓展海洋开放空间,打造广州高质量发展的“蓝色引擎”。此外,广州市委市政府关于全面建设《957娱乐平台换成什么了》海洋强市的实施意见正式印发,成为广州海洋强市建设指导性、引领性文件,也标志着广州翻开了海洋城市发展建设的新篇章。
一项项战略规划的落地,助推广州营商环境不断优化,促使税收优惠政策逐步落实,为广州发展海洋经济赋能添力。近年来,广州市南沙区聚焦企业全生命周期,推出“交地即开工”6.0版,为每个新开工项目节省约3-6个月的时间成本。南沙还在全国率先开展商事登记确认制,建成全国首个“无证明自贸区”,累计减免26个部门363项证明事项,以便捷高效的政务服务,构建良好的营商环境。
广州税务部门立足海洋经济发展实际,出台《广州南沙企业所得税优惠产业目录(2022版)界定指引》,将深海勘测、海洋能源开发等8大海洋领域27个小项纳入南沙先行启动区鼓励类产业目录,享受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吸引有关企业落户南沙,扶持海洋新兴产业发展。仅2022年辅导辖区内海洋工程装备建造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渔业三个行业企业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7亿元。
积极融入国家海洋强国发展战略,同时借助上层建筑的政策支持,广州海洋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海洋经济创新活力不断增强。
新突破——技术创新推动科研实力与海洋产业协同发展
广州发展海洋经济,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底气和信心,不仅仅来源于顶层谋划,不断突破的海洋科研实力也为其逐梦深蓝提供了坚实而有力的技术支撑。
广州海洋科技力量雄厚,海洋科研积累深厚,拥有全省70%以上的农业科研院所和90%以上的农业专业人才,研究领域覆盖现代化海洋牧场全产业链。今年5月,广州海洋产业创新联盟正式成立,联盟由30家涉海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共同发起,旨在推动海洋产业创新发展、促进交流合作。
目前,广州已经集聚了58个涉海科研机构,包括4个国家级重大发展平台、36个涉海重要科研机构和18所涉海高校;建设有32个海洋科学实验室,其中国家、部属、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7个,海洋科技创新资源集聚。这些都是广州海洋城市发展的底气所在。
科研实力的突破给了广州抢占海洋发展新赛道最大底气。2023年8月25日,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海洋地质十号”船完成最新科考航次,靠泊位于南沙区龙穴岛的科考码头。此次科考船首次在南海北部陆架开展302.07米进尺全取岩心科学钻探,刷新了我国陆架海域第四系全取岩心的深度纪录。科考船以举升式岩心钻探为主、兼顾地球物理调查和海洋水文环境调查,它的使用提升了我国中深水的资源调查能力和海岸带综合地质调查能力。
海洋产业是海洋经济活动的核心,广州布局海洋就必须坚持深耕海洋基础性产业。在农业总产值超百亿元的南沙,科技力量正为当地渔业产业发展持续赋能。
作为广州最大的咸淡水养殖区,南沙区养殖面积约9万亩,2022年渔业总产量16.51万吨,总产值53.4亿元,规模、产量和产值均位居全市第一。在册渔船597艘,渔业船员1197人,渔业人口达5000人。截至目前,南沙区渔业产业园25个建设项目完工验收,累计投入建设资金3.01亿元,累计带动9家养殖企业进入园区投资建设,撬动社会资本投入2.05亿元,带动农户4278户,全年主导产业总产值8.17亿元。
广州南沙华农渔业研究院——被称为“建在塘头的渔业研究院”,于今年3月完成实验室装修改造,共建设完成1828.5平方米实验与办公平台装修建设工作,引进常驻研究生导师逾50人、研究生逾300人,是广州市首家渔业领域研究院。为践行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农业科技创新使命,研究院围绕渔业实际生产中存在诸多“难点”“痛点”问题,打造产学研结合和成果转移转化,“南沙青蟹”“黄阁小虎麻虾”等荣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便是其依托科技创新攻克产业技术瓶颈的培育成果。
从刷新我国陆架海域第四系全取岩心深度纪录,到“南沙青蟹”等获评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广州海洋科技的发展不仅服务国是,更惠及民生。
新优势——广州港联通“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贸易通道
作为南海之滨的国家中心城市、综合性门户城市、国际商贸中心和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广州汇集世界一流的港口、完善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丰富的海洋科教资源和深厚的海洋文化底蕴于一体,海洋强市建设基础良好。
那么,广州海洋城市发展水平在全球处于一个什么位置呢?在权威的“全球领先的海洋城市”评价体系排名中,2022年广州位列全球第22名,在国内仅次于上海、香港、北京。在这个评价体系中,对标全球领先的海洋城市,广州在港口物流等方面领先全球,海洋科技处于世界先进水平。
广州作为千年商都,其浓厚的商贸氛围长久不衰,在这背后,联通内外贸的港口航运业是其重要支撑。发祥于秦汉,荣盛于唐宋,穿越千年的广州港见证并参与着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站在广州港南沙港区,临岸远眺,运载新能源汽车、原木、纺织品等货物的大型集装箱船舶与蓝海交织相映,仿佛在述说千年商都“不打烊”的贸易故事。
数据显示,2022年,广州港完成货物吞吐量6.56亿吨,完成集装箱吞吐量2486万标准箱,是粤港澳大湾区港口中唯一保持两项指标均为正增长的港口。截至2022年12月底,广州港共有集装箱航线199条,其中外贸航线154条,辐射欧美、中东、拉美、非洲、RCEP主要国家,是华南地区通往“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海运航线最多的港口之一。在内贸运输方面,广州港共运营“穿梭巴士”航线72条,形成以南沙港区为集散中心,向珠三角以及泛珠三角地区辐射的服务网络,并开通海铁联运班列35条,连通湘、赣、鄂、云、贵、川等内陆腹地。
航运作为海洋经济的重要支撑,广州致力于将广州港打造为新时代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门户枢纽,在国际航运枢纽建设方面作出了一系列新部署。以南沙港区作为核心加快世界一流港口建设,建设“通道+枢纽+网络”的现代港航大物流体系,强化枢纽功能和辐射带动能力,借此增强广州航运枢纽面向世界、服务世界的综合能力,打造广州海洋城市发展新的增长极。
10月23日,广东前三季度经济数据发布: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6161.63亿元,同比增长4.5%。巩固向上之“基”,支撑向好之“势”,最好的担当是实干。相信在以全面建设海洋城市的顶层谋划的政策为导向,强大的海洋科研实力以及完善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为抓手,世界级港口的硬实力作为支撑下,广州的海洋产业必将在2023经济发展蓝图上,划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总策划:侯小军
总统筹:金强 张纯青
策 划:李琳 朱景
记 者:苏若倩
通讯员:李鑫
执 行:苏若倩 韩薇 曾文宇 欧文恒 刘玉倩 张涵青
视 频:中共广州市南沙区委宣传部 广州市南沙区融媒体中心
设 计:李江锐 张琪达 杨晨悦 汪婉莹
(南方日报)
他提醒,对于急危重症患者,无论是否感染新冠 ⛄,都应第一时间呼叫120;对于非急危重症 ♍,非必要不要占用120资源;疫情政策、药物调整、健康咨询 ♐,957娱乐平台换成什么了不在120接线员的专业范畴内,居民可向住地 ♓居委会、专业医生寻求帮助,为有急救需求的市民留出宝贵的医疗资 ♈源。
“遗憾的是,防卫事业很苦 ❣。销售形势不会骤然反转、大幅增 ♒长。”日本岛津制作所社长山本靖则在11月的财务业绩发布会上说 ⚽道。关于占销售额八成的防卫领域航空器业务 ♍,岛津制作所将之定位 ☼为经营资源分配方面优先级最低的“重组业务”。
本报记者 达礼 【编辑:束星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