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地产大爆炸
1月27日,万科的公告如同一颗深水炸弹,引发市场震动。
五条公告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高管换血和项目转让,而在这些调整背后,是万科这艘行业巨轮逐步向“收编化”迈进的轨迹。
01
郁亮退居二线,辛杰登场
郁亮卸任董事会主席,原副主席辛杰接任,这是万科管理架构中的重要转折。
与此同时,执行副总裁和董事会秘书的职务也经历了大调整。
田钧接替朱旭出任董事会秘书,而郁亮与其他几位老将则留任执行副总裁,保证管理层的平稳过渡。
这些调整并非简单的内部优化,而是地铁集团作为大股东深度介入后的体现。
辛杰的上位更像是大股东意志的直接反映。
作为一位经历丰富的职业经理人,他不仅熟悉地产,还在商业、酒店和建筑领域积累了广泛资源,其资本运作能力无疑将成为未来推动万科重整的重要工具。
业内人士评价:“万科这次的人事调整,显然不只是为了优化管理团队,而是更深层次上大股东战略部署的体现。”
02
天量巨亏
与人事变动相对应的是,万科发布的2024年业绩预告:净亏损约450亿元。
尽管公司尝试通过大宗交易、存量资产盘活等手段回笼资金,但收效甚微。
导致巨亏的核心原因,既有市场低迷的外部环境,也有管理层过往的失策。
一方面,万科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和信用减值损失的大幅增加;另一方面,过度分散的多元化投资,最终拖累了财务表现。
这些因素,使得万科不得不依赖外部力量渡过难关。
而这个“外部力量”,正是深圳地铁集团。
这家国资巨头不仅注入资金,还在关键时刻接管了万科的部分核心资源与决策权,管理层调整也成为其干预的直接体现。
03
逐步接管的“大东家”
深圳地铁集团从最初的财务救援到如今的深度介入,正在重塑万科的控制权格局。
此次,它通过受让万科红树湾物业开发项目49%的投资收益权,再次为万科提供流动性支持,但这一系列操作更像是“收编化”的明确信号。
过去几年,地铁集团频频接盘万科的优质资产,包括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地块、中金印力基金份额等。
如今,它进一步通过资本输出、债务援助和人事调整,将自身意志嵌入万科的经营与战略。
分析人士指出,地铁集团深度参与万科事务,既是国企控股房企应对行业寒冬的典型案例,也反映了行业“民企退场、国资进场”的大趋势。
在市场化改革难以奏效的情况下,万科不得不依赖这一“强东家”,而地铁集团则逐步将其纳入国资体系之中。
04
被“收编”的万科
万科曾经是中国房企的标杆,其市场化基因和激励机制为行业树立了样板。
然而,随着行业进入深度调整期,万科也开始失去独立性和灵活性。
此次地铁集团的全面介入,无疑为万科提供了喘息机会,但也不可避免地削弱了其市场化的决策能力。
人事变动背后,更多的是“国资派驻经理人”的烙印,万科逐渐丧失了对自身命运的掌控权。
某资深业内人士直言:“被收编意味着万科不再只是一个市场主体,而更像是政策工具的一部分。短期内,它可以解决流动性危机,但长期来看,这种模式会不会削弱其竞争力,仍是未知数。”
05
从行业标杆到国资棋子?
450亿的巨亏,频频受让资产的大股东,以及逐步“收编”的管理层,这一切都指向了一个事实:万科正在失去其独立的市场化定位。
对于万科来说,这场危机并不仅仅是财务困局的解法,更是企业战略方向的转折点。
从行业标杆到国资体系中的一颗棋子,万《188BET》科未来将走向何方?
是借助“收编”重获新生,还是逐渐在体制化的泥淖中迷失自我,值得我们继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