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板块当前交易拥挤度过高,短线情绪过热,核心资产补涨有望成为后续看点
在情绪充分演绎、扩散后,未来两周市场或有一定调整压力,预计科技股将反复活跃,但板块轮动会进一步加速
DeepSeek打破了传统叙事逻辑,交易拥挤度等情绪指标或阶段性失效
从交易拥挤度来看,短期产业趋势主题的各项性价比指标已接近低性价比区域,但尚不极致,目前科技主线还有一定上涨空间
随着成交额占比上升至高位,AI板块出现震荡波动的概率的确在提升,但通常不会导致行情系统性终结。中期看,科技仍是市场主线的聚焦方向
◎记者 汪友若
上周,A股市场情绪继续回暖,主要指数悉数上行。DeepSeek引发的中国科技资产重估持续演绎,不少科技龙头公司股价表现亮眼。展望后市,鉴于近期外部因素扰动可控,国内经济和政策预期改善,机构一致看好本轮春季躁动行情的持续性。但在风格判断上,卖方研究观点出现分歧。
一方面,中信证券等机构认为科技板块当前交易拥挤度过高,短线情绪过热,核心资产补涨有望成为后续看点;另一方面,广发证券等机构提出,DeepSeek打破了传统叙事逻辑,交易拥挤度等情绪指标或阶段性失效,《博狗app手机版下载》因此看好AI主线继续演绎。
看好核心资产:
热门科技股博弈加剧
在中信证券看来,科技板块的相关情绪指标目前均处于历史高位。A股TMT板块的成交额占全部A股总成交额的比例在最近一周达到45%,处于历史99%分位;其中计算机行业成交额占比处于历史100%分位,传媒和电子行业分别处于95.6%和92.4%分位。并且中国科技资产价格重估的逻辑在港股同样明显,最近三周恒生科技指数成分股的周度累计成交额在全部港股中的占比分别为50.3%、49.0%和51.6%,位于2020年以来的98.6%、97.4%和98.7%分位数水平。
因此,中信证券判断,核心资产补涨有望成为后续看点。一方面,A股核心资产估值处于阶段性洼地。2024年四季度以来,“茅指数”“宁组合”的累计收益率分别为-3.4%和-3.0%,市场走势分化明显。另一方面,从资金面来看,市场边际资金结构正在变化。DeepSeek改变了中国资产叙事,同时港股持续上涨引发外资回流预期升温,而活跃资金仓位已处高位,极致持仓风格的机构亦有再平衡需要。
中泰证券表示,当前DeepSeek热度已传导至整个科技板块,市场出现“中国科技引领价值重估”浪潮。但就近期市场表现而言,当前AI应用的炒作已传导至券商等传统行业,这意味短期内资金情绪已接近高点。
往后看,中泰证券判断,在情绪充分演绎、扩散后,未来两周市场或有一定调整压力。预计科技股将反复活跃,但板块轮动会进一步加速。科技板块后续走势能否承接AI这一叙事的核心在于相关行业是否能持续推出让市场眼前一亮的产品。
看好科技主线:
从事件驱动转向基本面驱动
针对“A股TMT板块的成交额占全部A股总成交额的比例突破40%”这一情绪指标,广发证券持相反观点。广发证券直言,当前TMT板块的交易拥挤度实际并不高,较高的表观读数或来自买入卖出都在TMT内部的重复计算。
并且,DeepSeek打破了传统叙事,有望引导全球资金阶段性重估中国科技资产。中期而言,投资者要关注科技成长风格从主题驱动转为基本面驱动的可能性。“DeepSeek打响的降本、开源第一枪,能否带动国内应用场景的爆发,从而对TMT板块的业绩形成更广泛的拉动,目前是存在想象空间的。这意味着,后续TMT板块的行情可能由相对业绩优势主导,而非被短期的情绪指标左右。在这种情况下,‘TMT成交额占比超过40%’可能不再是股价的压制因素。”广发证券称。
申万宏源证券同样看好科技主线的继续演绎,认为DeepSeek的突破带来了A股AI应用行情的全面发酵。同时,DeepSeek的突破使得外资重新审视中国AI产业,恒生科技指数成为中国资产重估的先锋。在这一背景下,短期科技行情大概率将演绎至较极端的水平。申万宏源证券认为,从交易拥挤度来看,短期产业趋势主题的各项性价比指标已接近低性价比区域,但尚不极致,目前还有一定上涨空间。
兴业证券表示,随着成交额占比上升至高位,AI板块出现震荡波动的概率的确在提升,但通常不会导致行情系统性终结。在基本面和流动性预期无明显压力的情况下,AI板块更多会以内部轮动和高低切换的方式消化过热的市场情绪。中期看,科技仍是市场主线的聚焦方向。
市场仍处春季躁动窗口期
虽然在风格演绎上有所分歧,但在大势研判上,机构的一致观点是市场仍处于春季躁动窗口期。
中信证券表示,在4月之前,外部因素扰动相对可控,而国内经济和政策预期有一定改善,为春季躁动行情提供了基础。广发证券认为,市场风险偏好有望维持高位直至4月中旬,目前继续看好本轮春季躁动行情的持续性。
平安证券分析认为,1月金融数据实现“开门红”,企业融资需求有所修复,与此同时产业端AI应用继续加速发展。综合来看,随着国内宏观层面和科技产业的积极因素不断累积,春季躁动行情有望延续,维持科技成长及红利资产的哑铃型配置策略。
责任编辑:尉旖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