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于里
时下,社交媒体上流行一个新词,叫“癫剧”。“癫”的原意是精神错乱、言语失常,“癫剧”取此意,用以形容一些国产剧的情节进展突然“癫化”,背离逻辑、颠覆人设、弱化立意,与剧集开篇的“高开”形成强烈反差。收官不久的《一念关山》与《鸣龙少年》都被不少观众诟病为“癫剧”。
“癫剧”与以往一些常见的剧集评价说法,诸如“烂剧”“雷剧”或“烂尾剧”有相似之处,也存在不同。它们共同指向的是剧本的不尽如人意,也折射出国产剧创作生态一直存在的弊病——编剧地位太低,编剧话语权太弱,剧本被太多人插手与干扰。
为避免“癫剧”概念泛化并被滥用为一种带有攻击性的评价,有必要先对“癫剧”的概念做一个边界的厘定。
“癫剧”并非“烂剧”。“烂剧”的“烂”是全方位的,低开低走,从剧本、运镜到表演基本都是一塌糊涂,几乎从头到尾在“发癫”。
“癫剧”往往能够“高开”,剧集开篇获得不错的评价。比如《一念关山》豆瓣开分时,超过3万观众打出7.5分,前两周的剧情值得这个评分。《鸣龙少年》豆瓣开分8分,该剧前16集匹配得了这一分数。奈何两部剧之后的剧情均进入飘忽不定的阶段:《一念关山》的评分一路下滑,目前在6.5分左右徘徊,《鸣龙少年》7分也要守不住了。
“癫剧”亦不同于“雷剧”。有些“雷剧”基本等同于“烂剧”,剧情雷人、跌破常识、毫无逻辑。但有些“雷剧”通过人物的“蠢化”以及剧情的“胡来”,制造出乎意料的反差与反讽,并在无逻辑中重塑新的逻辑,反而形成鲜明的个性化和风格化。比如古早的《太子妃升职记》,2019年的无厘头仙侠剧《从前有座灵剑山》。
“癫剧”走的是扎实沉稳的现实主义路线,而非主打无厘头风格,也不刻意追求喜剧色彩。正当观众奔走相告又一部优秀现实主义作品即将诞生时,剧情的“癫”走令人措手不及,让此前真心推荐的观众和剧评人陷入尴尬。
不同于一些“烂尾剧”大结局才崩塌,“癫剧”中段就“发癫”,时而背离现实主义,时而又能回归现实土壤,主打的就是一个“出其不意”——不至于糟糕到让观众弃剧,又不时以离谱的情节“创亖”观众,令观众又爱又恨。
时下社交媒体上对“癫剧”一词的使用,多少有些泛化,并产生“癫公”“癫婆”等衍生词,指涉剧中人物的一些言行举止反常规、略疯癫。比如古早的《千山暮雪》被观众重新发现,男女主角总是夸张极端的言行,被观众赐名“癫公”“癫婆”。
“癫公”“癫婆”还有些合理性,但有些观众将那些反类型、反俗套,或者与自己预期背离的剧集,均称之为“癫”。这就显得狭隘和武断,有可能压缩创作自由的空间。可见,“癫剧”能够成为剧集评价的新维度,但也要审慎使用。
癫剧案例:高开癫走
“癫剧”这一说法,从《一念关山》后广泛流行。
《一念关山》有个堪称爆剧的开端。作为刘诗诗时隔6年再度出演的古装剧,《一念关山》不缺话题,开播5小时破爱奇艺2023年开播首日热度纪录,播出5天后爱奇艺热度破万。编剧张巍的上一部作品是2022年的爆款剧《梦华录》,观众对她再次执笔大女主剧抱有期待。
《一念关山》前两周的剧情给观众带来惊喜。比如更有格局的立意,更鲜明更现代化的女性观念表达,公路剧形态的大女主戏亦具有一定的新鲜感。
遗憾的是,它之后的剧情走向脱离此前的设定。任如意作为一个独来独往、魔挡杀魔、一度想要“去父留子”的女杀手,在与男主角宁远舟确立关系后,逐渐进入“恋爱脑”和“娇妻”的状态。大结局时全员be(全军覆没)并非不可接受,只是任如意那一句“远舟,没有你的世界,我好寂寞”,实在令人怀疑她是在“殉情”。
很难说《一念关山》后续剧情“烂”了,因为于十三等角色的刻画颇为立体。这正是观众对“癫剧”爱恨交织的原因所在:食之不是“无味”,而是有“怪味”,弃了又觉得可惜——毕竟真情实感追到中后段了,万一它又好了呢?
热搜词条里,“癫剧”除《901彩票网苹果》了关联《一念关山》,还关联《鸣龙少年》。它与《一念关山》一样高开“癫”走,后续剧情让坚持追剧的观众在风中凌乱。
《鸣龙少年》是丁黑导演继《警察荣誉》之后与张若昀的再次合作。丁黑成熟的执导技法,确保剧情的视听语言有比较高的水准,兼具流畅、个性与创新;张若昀细腻的演技,较好诠释主人公雷鸣人性中的多个维度。剧情对雷鸣心理疾病的铺陈,层层深入,亦有效浓缩了典型性的家庭教育问题——雷鸣父亲对雷鸣的忽视,成为雷鸣的心理创伤。
但自从雷鸣父亲雷立州去世后,《鸣龙少年》的剧情“癫化”。雷鸣的心理疾病,像喝了心灵鸡汤一般,一下子彻底治愈;雷立州这个不合格的父亲,被以最烂俗的手法“洗白”:仿佛只要他是个好老师,他是个糟糕的父亲就情有可原,雷鸣就能与他达成谅解。
雷鸣被治愈,剧情的阻碍也就不存在了。那个由“差生”组成的班级开始开挂了一般:老师学生各有CP,学生即便一边忙着情窦初开,也不影响他们成绩突飞猛进,还真够着了顶尖名校的分数线——但凡了解中国高考的都不敢编出这么离谱的剧情。
癫剧解法:重视剧本
“癫剧”怎么来的?
编剧作为剧本的第一责任人,承担着最直接的责任。观众每每遭遇不理想的剧集,也会将矛头指向编剧。无论是“烂剧”还是“癫剧”,很大一部分原因确实是编剧水平不够,没有能力把一个故事讲好。当然,如果是编剧能力不行,制作方和平台也负有很大的责任:为什么剧本明明那么差,还要进行拍摄?
在内娱语境下、在国产剧的创作生态中,由于编剧的地位普遍低下,除了极少数功成名就、掌握话语权的编剧外,大多数编剧都处于行业链条的末端,谁都可以对编剧“指手画脚”——制作方、平台、导演、主演都能对编剧的创作进行各种干涉和修改,鲜有人完全尊重编剧的创作意图。
这就形成一个非常普遍的情况:编剧创作的剧本,与剧集开拍时所遵循的剧本,往往已经是两副面孔;虽然依然署的是编剧的名字,却已经过了很多人的手、加入很多人的意见,到最后连编剧都不知道最终剧本的形态。这或许就是“癫剧”的主要由来——它本可以是有始有终的佳作,却在制作方、平台等多环节的“魔改”下,逐渐“癫化”。
《一念关山》播出期间,编剧张巍的一个采访就上了热搜。她说,“希望制作人、演员和导演相信我,而不是找一个责编,自己修改,不告诉我。”这一采访被著名编剧赵冬苓转发。赵冬苓补充说道,“太有同感了。甲方如果觉得剧本不好可以不要,而不是拿走剧本就任由导演和责编瞎改。为什么你们不相信一个编剧呕心沥血精心创作的作品,而相信导演在现场一拍脑袋?……大多数时候改得像屎一样,上面写着我的名字,是屎我也得认。”就连赵冬苓都遭遇剧本的魔改,年轻编剧更不必说了。
制作方或平台对剧本的改动,往往是基于平台的大数据——比如虽然加入无脑恋爱戏会遭到专业观众的批评,但在下沉市场数据很好;或者,虽然“癫剧”招致铺天盖地的吐槽,但一些平台认为吐槽就是声量,“黑红”也是红,以被骂为乐。
这无疑是非常短视的做法,看似赢得一时的流量,却让一部本可以拥有长尾效应的优秀剧作成为一部旋生旋灭的作品,也让制作方和平台进一步失去观众的信赖。
剧本问题关涉的,是国产电视剧创作生态的复杂问题。虽然重视编剧、尊重编剧权益的口号喊了那么多年,短视的制作方和平台仍然唯我独尊、一意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