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青海大柴旦5月2日电 题:柴达木盆地“植电”青年:项目投产,像养大孩子那么开心
作者 陈宗淇 张添福
“你要是在那里能待上一年,就算你厉害。”母亲曾如是鞭策山东小伙丁莘阳。
但丁莘阳骨子里踏实,也有股倔劲。如今,在以干旱、荒凉而被人熟知的柴达木盆地,这位“90后”一干就是十多年。
“五一”国际劳动节之际,记者走进国家第二批风光大基地重点项目——国家能源集团青海大柴旦100万千瓦风光储项目建设一线,近距离感知这位在高海拔地区的戈壁荒原“植电”的青年的日常。
项目投产,像养大一个孩子那么开心
今年,作为国家能源集团海西光伏发电有限公司工程建设专责,丁莘阳将精力投入到了国家能源集团青海大柴旦100万千瓦风光储项目。
在劳动中体现价值、展现风采、感受快乐,丁莘阳对记者说:“每个工程从无到有,每一位建设者都倾注了很多心血,一片片光伏板努力延伸,到最后全面投产,我会有一种像孩子出生到养大成人的自豪感和成就感。”
上述项目需要架设143万片光伏板。为此,施工人员需要在戈壁上打近50万个桩孔,来支撑这片“光伏海洋”。大家伙说,打桩孔、浇筑至组装光伏组件,就像植树一样,而最终收获的则是源源不断的清洁电力。
丁莘阳在机械钻孔结束后,复检钻孔深度,不时和现场施工人员进行交流。
“我们的钻孔一旦出现问题,会对后期的施工有很大影响。钻孔深度不够,承载能力就差,钻孔角度不符合,会影响后期光伏板的使用效率和寿命。”丁莘阳说。
近50万个桩孔的复点是一项大工程,而项目高标准开工建设,并打造成标杆项目,丁莘阳和同事们还得负责必不可少的100多项材料。
丁莘阳望着窗外突然刮起的一股风沙说:“虽时常有风沙来袭,但工作还是得抓紧。绿电是大势所趋,我们能在光秃秃的沙漠中‘植出’绿电,也是一件引以为傲的事情。”
人生在勤,勤则不匮
“以前只知道青海海拔高,比《世界杯足球赛中国队》较干旱,但当司机师傅接我去电站时,越走,越荒凉。”丁莘阳回忆
丁莘阳说:“漫天的风沙和一年四季少见的绿色,是我对这片土地最深刻的初印象。”
丁莘阳是家里的独生子,大学之前未离开过山东,大学毕业后来到青海工作,“我自己都没想到,我能在离家这么远、环境这么艰苦的地方,一待就是十多年。”
虽然与家人相隔两千多公里,但家人永远是丁莘阳最坚强的后盾。
“我的妻子和我是高中同学,知根知底。她不仅支持我,还在山东老家照顾父母和孩子,不会让我担忧。”丁莘阳深感妻子的不易,总觉得自己亏欠不少。
在高原地区工作,绝非风轻云淡。丁莘阳回忆说:“一次,我在值班,宿舍里只有我一个人,夜晚高烧不退,我连拿起手机的力气都没有,而离工地最近的医院则有30多公里。”
人生在勤,勤则不匮。这十多年,丁莘阳从一名普通的光伏电站运维人员,成长为独当一面的项目专责,他见证了柴达木盆地乃至青海省在新能源领域的不小成就。
丁莘阳原定在“五一”假期回山东看望家人,“现在一看,要泡汤了。项目建设马上就到最忙碌的时候,这时可抽不开身。”
采访结束,未作道别,丁莘阳已转身回到办公室,和同事们探讨项目施工进度。(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