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4日,2025年1月金融数据重磅出炉。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人民银行正式启用新修订的狭义货币(M1)统计口径,即加入个人活期存款、非银行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这也让开年金融数据备受市场期待。
数据显示,修订后的M1实现增速由负转正,1月末,M1余额112.45万亿元,同比增长0.4%。
市场权威专家对第一财经表示,此次修订不影响M0、M2的统计口径。新口径下个人活期存款和非银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一并纳入M1,能够有效缓解春节前集中发放工资等导致的企业-居民货币存款“跷跷板”效应。
货币供应量统计口径经历多次修订
货币供应量是某一时点承担流通和支付手段的金融工具的总和。
我国自1994年正式编制并向社会公布货币供应量统计表,按照流通中便利程度的不同,将货币供应量分为流通中货币(M0)、狭义货币(M1)、广义货币(M2)三个层次。其中,M0为流通中货币(例如:个人持有的人民币现钞、数字人民币);此次修订后的M1包括M0、单位活期存款、个人活期存款、非银行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例如:微信钱包、支付宝中的个人资金);M2包括M1、单位和个人定期存款、其他存款。
此前,货币供应量统计口径也经历过多次修订。2001年6月,将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存款计入M2;2002年3月,将境内外资金融机构吸收的人民币存款分别计入不同层次的货币供应量;2011年10月,将非存款类金融机构存款和住房公积金中心存款纳入M2;2018年1月,将非存款机构部门持有的货币市场基金纳入M2;2022年12月,将流通中数字人民币纳入M0。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告〔2024〕第17号,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统计2025年1月份数据起,启用新修订的M1统计口径。此次修订,将个人活期存款、非银行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纳入M1。
对于统计口径修订的原因,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负责人张文红曾解释,货币供应量是某一时点承担流通和支付手段的金融工具的总和,是金融统计和分析的重要指标。一直以来,人民银行非常重视根据经济金融的发展和金融工具的流动性变化对货币供应量统计口径进行调整。近年来,我国金融市场和金融创新迅速发展,金融工具流动性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符合M1统计定义的金融工具的范围也发生了变化,需要考虑对M1的统计口径进行动态优化。
居民生活与货币供应量统计有哪些相关性?
老百姓的生活与货币供应量统计有哪些相关性?
举例来看,春节期间,M0会呈现季节性波动。春节前,出于发放压岁钱、红包等节日习俗的现金持有需求,居民会从银行(个人活期存款账户)取出人民币现钞(流通中货币)备用,导致M0增加。春节后,居民将现钞(流通中货币)存入银行(个人活期存款账户),导致M0减少。
又如,单位向个人发放工资时,货币从单位活期存款账户转入个人活期存款账户,按修订前口径,M1减少;按修订后口径,M1不变。消费时,个人通过银行卡(个人活期存款)或微信钱包、支付宝(非银行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转账,货币转入商户的单位活期存款账户,按修订前口径,M1增加;按修订后口径,M1不变。
综上,市场权威专家对第一财经表示,新口径下M1,能够有效缓解春节前集中发放工资等导致的企业-居民货币存款“跷跷板”效应。从以往经验看,对于下个月数据,届时与1月数据合并观察会更为合理,可以熨平春节效应等因素扰动。
新口径下货币供给发生了哪些变化?
值得注意的是,央行自统计2025年1月份数据起,启用新修订的狭义货币(M1)统计口径,同时,央行也一同公布了按可比口径回溯后2024年各月末M1的可比余额和增速。
张文红此前《彩票最大平台》曾表示,人民银行通过对历史数据测算后发现,修订后的M1数据与经济增长指标的相关性增强,稳定性也有所改善。
正如东方金诚此前测算,若将居民活期存款和非银行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纳入M1统计,2024年12月末M1同比将由-1.4%升至1.2%,即增速将由负转正,实现8个月以来首次正增长。
第一财经梳理来看,新纳入两项统计后,M1与M2的剪刀差现象有所缓和,除1月外,2024年各月末的M1同比增速普遍上升1—4个百分点左右。
市场分析认为,总的来看,随着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持续用力、更加给力、协同发力,我国经济增长的内生动能将不断增强,有效融资需求有望进一步回升,为金融总量合理增长提供坚实稳定的基础。金融体系也将保持流动性充裕和适度宽松的社会融资环境,有力支持经济平稳开局和回升向好。
例如,去年8月、9月、10月、11月、12月M1的同比增速在调整前和调整后分别为-7.3%、-7.4%、-6.1%、-3.7%、-1.4%以及-3.0%、-3.3%、-2.3%、-0.7%、1.2%。
(口径调整后)
(口径调整前)
责任编辑:秦艺
▋ 茅台冰淇淋彩票最大平台
在一封公开信中 ⛸,谷歌表示 ➨,2023年以后,全部的年终奖 ♊将会在3月份发放。彩票最大平台
本报记者 杜汶泽 【编辑:大地真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