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金融家杂志
新春畅想
全国政协委员、南方科技大学副校长 金李
纵观世界发展大势,每一次生产力的大解放和飞跃都离不开金融的强力支撑。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当下,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任务,金融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稳定经济大盘、维护国家安全等方面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
近年来,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发展大步迈进,金融体制改革全面深化。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吹响“建设金融强国”的号角,国家出台“创投十七条”,全面破除了社会资本开展股权投资和风险投资的制度障碍,极大地激发了市场活力,引导资本更好地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强大动能。
2025年,站在“十四五”与“十五五”交汇的关键节点,我们金融学者将继续扎根中国大地,广泛汇聚各方智慧,借鉴国际先进经验,不断解放思想,写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为国家提供更具前瞻性和建设性的政策建议,推动先进生产要素加速向新质生产力汇集,激活长期耐心资本,为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的金融支撑。
新的一年,我们将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引,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围绕“防风险、强监管、促发展”的主线,努力做好全面深化改革的推动者与践行者。在这充满希望的美好时节,我衷心祝愿广大读者朋友们阖家幸福、生活安康。让我们携手并进,共同书写金融强国梦的崭新篇章!
中国银行研究院院长 陈卫东
岁序更替,万象新启。值此辞旧迎新之际,向《中国金融家》杂志的读者朋友们致以新春的祝福!
2024年是我国金融业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这一年,金融强国建设展开宏伟画卷,金融“五篇大文章”书写壮美诗篇。在科技金融方面,定制化科技金融产品大量涌现,科技信贷增长迅速。在政策引导、科技赋能景下,普惠金融业务持续高增长,2024年三季度末,全国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32.58万亿元,占贷款余额比重达13.7%,相比2018年初提高7.4个百分点,业务覆盖面、便利性、可得性持续提升;养老金融顶层设计出台,个人养老金制度全国推广,养老金融产品不断丰富;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启动,可持续信息披露规范加强,绿色信贷市场位居全球第一;数字金融稳步发展,移动支付、手机银行、数字人民币等成为中国金融发展的新名片。
中国特色金融强国建设是长远目标、系统工程,需要久久为功、持续努力。要以“八个坚持”“六个强大”为根本指引,充分发挥中国金融的特色与优势,围绕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构建更加高效、丰富和合理的融资体系。要发挥好信贷等传统融资方式的重要作用,加大对关系国计民生和事关新一轮产业竞争制高点行业的金融支持力度。要更加注重优化金融结构,发挥资本市场在支持创新中的关键作用,持续加大对创新型企业的支持。要积极推动普惠金融、绿色金融的可持续性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绿色转型等国家战略目标的实现。通过“科技赋能、信息共享、信用环境优化、激励约束相容”破解普惠金融长期面临的“服务成本高、规模不经济、风险收益平衡难”等问题。养老金融需要进一步健全体系,不断夯实发展基础;数字金融在拓宽金融服务边界,提高效率的同时,也要稳妥处理数据安全、科技伦理等问题。积极参与国际金融规则制定,加强与“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金融互联互通,稳步提升人民币国际化地位,打造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金融开放新格局。
中国银行首席研究员、世界金融论坛高级研究员 宗良
2025年中国经济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速既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在大国博弈中保持竞争力的需要。预计2025年中国GDP增速目标可望保持在5%左右,确保“十四五”完美收官并与“十五五”规划做好衔接。
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有效满足实体经济融资需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这标志着货币政策结束了自2010年以来长达14年的稳健定调。同时,明确提出要“适时降准降息,保持流动性充裕”,在当前欧美主要经济体纷纷启动降息的背景下,我国降准降息时机较为适当。此外,还要做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整合和续接工作,更好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创新、民生等领域的支持力度。
积极助力消费政策推进,促进物价水平合理回升。中国消费领域潜力巨大,每年工农业等重点领域设备更新需求在5万亿元以上,汽车、家电换代需求在万亿元以上。未来应持续激发居民消费意愿,推动物价水平企稳回升。积极引导金融机构提供专项贷款产品,加大对“两新”等领域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合理更新设备,提升居民对耐用品消费需求。
金融政策为稳住楼市股市发挥应有作用。作为居民配置大类资产的代表,其稳定与否直接影响居民财富的增长和消费能力。中央经济会议中更是首次提出“稳住楼市股市”,金融的发力支持至关重要。稳住楼市股市将为中国经济的持续回升向好提供坚实保障。
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 程实
“琐文结绶灵蛇降,蠖屈螭盘顾视闲。”2025年,全球经济在新环境中孕育着生机与转机。经济增速的放缓是为蜕变积蓄力量,而全要素生产率从资本驱动转向创新引领,则是新旧动能交替下的必然趋势,预示着全新格局的形成。全球经济于曲折中前行,于光影间蜿蜒。唯有以积极的心态拥抱变化,以坚韧的姿态直面挑战,方能在全新的环境中书写属于未来的篇章。
蛇之蜕变,由体内根源而激发,贵在顺势而为。全球化环境正迈向充满挑战与机遇的转型之路,地缘政治冲突与供应链调整相互交织,多中心格局逐渐显现。与此同时,全球价值链也从单点主导向多中心分布转型,为新的产业合作模式注入活力与可能。
蛇之行势,不仅在产业,更在消费与人心。消费行为偏好正逐渐向内收敛,人们更注重精神与体验层面的满足。这背后既有代际间的差异,年轻一代对虚拟世界的偏爱更甚于实物,也离不开科学范式由单学科迈向跨学科的时代洪流,跨界融合或将打开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新路径。
蛇之灵动,在于化危为机,于波动中孕育希望。面对全球经济的诸多不确定性,我们唯有沉稳应对,柔韧却不失进取,方能在迂回缠绕中把握趋利避害之机。蜕皮之痛也许难免,然每一次蜕变,终将预示着新的生长。若能于暗流涌动间以审慎与勇气并举、以韧性与智慧为鳞甲,则全球经济之大势将在蛇影翻腾的洗礼中重焕新生。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明明
展望2025年,一方面,宏观环境温和修复,经济和股市有望实现良性循环。
经济决定股市,而股市反过来也会通过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作用于经济基本面。
一级市场方面,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提升直接融资比例成为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的重要方向。过去几年,我国一级市场发展取得较大成就,IPO规模从2018年的不到1500亿元扩大至2023年的3500亿元左右。
二级市场方面,对于居民部门而言,金融资产在居民资产负债表中的占比有所提升,股市通过财富效应对居民消费意愿和经济景气度的影响也越发明显;对于政府部门而言,股权财政能够创造可持续财源、拉动制造业投资和实现资本招商,从而成为政府培育新动能、探索新优势的重要工具之一。
2024年,随着经济基本面的好转,A股表现也明显更强——2024年沪深300指数和上证指数分别上涨14.68%和12.67%,不仅扭转了连续三年下跌的局面,也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了较好的相对收益。
另一方面,宏观政策更加给力,股市成为政策传导重要途径。
宏观政策在影响股市的同时,也可以通过股市进行政策传导,更有利于宏观政策的落实并发挥作用。
货币政策方面,央行于2024年创设了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SFISF)以及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互换便利在不增加基础货币投放的前提下,明确要求资金用途仅限于股票市场,直接提升了非银机构的融资能力和股票增持能力。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则可以通过为上市公司回购和主要股东增持提供低成本资金,从而提振投资者信心,改善上市公司股东回报并推动资本市场良性发展。
财政政策方面,在财政支出增加、减税降费等政策下,企业的经营成本有望降低,带动盈利状况改善,吸引投资者进入股市购买优质公司股票;伴随财政政策的发力,经济有望得到提振,从长期看有望带来财富效应,提高居民综合收入,也将带来更多入市资金。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强调“稳定股市”,股市运行情况已经纳入更多决策部门的政策目标考量。预计未来宏观政策可能会更加关注于维护股市平稳运行,股市的平稳表现也有助于推动经济的更高质量增长。
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院长 贝多广
岁序更新,又到了简单梳理回顾普惠金融发展情况的时刻。在刚刚过去的2024年,全国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站上了32万亿元的新台阶,不仅总量可观,增速还领先于其他各类贷款。普惠信贷的蓬勃发展仿佛是金融强国建设的强劲脉搏,在这有力的跳动中,我们更应思考如何将金融的动力有效传导到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去,切实助力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和加大改善民生力度等目标。
根据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CAFI)的研究,至少有两个方面可以成为普惠金融领域的发力点。第一,坚持“金融健康”理念的倡导,继续深化其对金融服务供需双方的影响。贷款余额的快速增长,意味着客户群体也在迅速扩大,如果不能及时提升金融素养,不仅会让普惠金融惠及民生的初衷大打折扣,还容易造成风险事件的发生。而且,参考一些国际案例,“金融健康”不仅不会成为金融机构的负担,还会有助于商业目标的实现,非常有利于行业的良性发展。第二,探索普惠保险的创新发展,使其为弱势群体真正起到风险缓冲的作用。普惠保险是普惠金融生态体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关系到民生福祉和社会稳定。由于保险有特殊的行业特性,因此更需要创新。在新的一年里,作为普惠金融的研究者,我非常期待能看到更多前沿的案例,早日探索出需方可负担、供方可持续、风险有保障的普惠保险产品。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院长 王遥
新元肇启,华章日新。值此辞旧迎新之际,我谨代表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向《中国金融家》杂志的广大读者,向长期以来社会各界关心与支持中财大绿金院的朋友们致以新年的问候和美好的祝福!
过去的2024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中国绿色金融发展持续取得飞速成效。过去的一年来,中财大绿金院始终以“建设国内一流、世界领先的智库”为目标,立足理论与实践需要,围绕中国绿色金融发展关键议题及重要领域,积极开展前沿研究,支持中央和地方政府部门政策制定与标准完善,积极服务国家金融强国战略建设,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绿色可持续发展助绵薄之力。
习近平总书记发表新年贺词时强调:“我们乘着改革开放的时代大潮阔步前行,中国式现代化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开辟更加广阔的前景。”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机遇与挑战并存。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加快建设金融强国是新时代新征程金融事业发展的重大目标任务。2025年既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20周年,也是作出“双碳”重大宣示5周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到加快绿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传播生态文明理念、凝聚绿色发展也成为全球共识。
加快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增强高质量发展的潜力后劲离不开金融,特别是绿色金融的支持。2025年,中财大绿金院也将步入发展的第十年。长风浩荡启新程,奋楫扬帆正当时。新的一年,中财大绿金院将不忘初心,立足我国经济发展实际,坚持前瞻研究,推动开拓创新,传递绿色理念,在智库建设之路上更上一层楼,为推动金融强国建设、实现中国式现代化《106官网安卓版》目标贡献智慧与力量。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互联网经济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市场学会副会长 欧阳日辉
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经济和金融是一盘棋。2024年,金融“五篇大文章”支撑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金融机构锚定实体经济、紧扣实体经济、服务实体经济,不断为实体经济注入活水。数字金融与数字经济匹配度和适应性不断提升,数字金融按下“加速键”,为千行百业“添翼赋能”。这一年,数字货币、数字支付、数字信贷、数字证券、数字保险、数字理财等数字金融业态,积极探索打造数字技术和数据要素双轮驱动的新发展模式,数字金融和数字经济双向奔赴、高质量发展。
数字金融是建设金融强国的引擎,发展数字金融不再是金融机构的“选择题”,而是数字经济中的“必答题”。数字金融是“五篇大文章”的底座,以数据要素和数字技术为关键驱动,加快推进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提供更高效、更安全、更普惠的金融服务。未来,将形成数字金融与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支撑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的新态势。
接近岁末,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七部门联合印发《推动数字金融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提出到2027年底,基本建成与数字经济发展高度适应的金融体系。我们一起为这个目标努力!
中国人民大学生态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 蓝虹
2024年已经过去,2025年已经到来,想起2024年过去的一年,心情非常激动。我是做绿色金融研究的,我们在2024年集中于绿色金融的前沿之一——生物多样性金融。
传统工业扩张,在全球范围已经导致了原始生态资源的急剧减少。我们看到了原始森林的急剧后退,原始湿地的急剧减少,各种动植物物种的迅速灭绝。但是,作为生物链的一员,人类是需要依托其他野生动植物的存在才能生存,我们需要保护生物多样性。然而,生物多样性行动,资金瓶颈是困境,金融支持是关键。2024年10月在哥伦比亚卡利召开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最重要的主题就是生物多样性金融。
2024年,我们奔波于各国家公园、各种自然保护区,希望可以用生物多样性金融工具和政策,保护这些原始森林、原始动植物;希望可以看到更多的野生动物,它们快乐地生活在野生原始保护地,不是作为人类的客人,而是原始大山的主人、原始湿地的主人。
当我们走遍千山万水调研考察保护野生动植物时,我们很欣喜地看到,各种再野化行动在生物多样性金融的支持下展开。当我站在再野化的湿地,看见大片候鸟飞过我的头顶,以一种主人的姿态,在湿地的上空翱翔,我激动到流泪;当我站在再野化的茶园,看见野草、野花和茶树交织,乔木、藤蔓和苔藓共生,蝴蝶、蜜蜂和老鹰共飞,我激动到落泪;当我回到大山再野化的森林,我好像听到了自己心动的声音。我是畲族人,我们是山哈,我们是野狼的后代,离开了这些原始生境、这些野生动植物,我们就好像鱼儿离开了水。所以,我们跋涉千山万水,希望运用生物多样性金融工具,再野化再呈现野生原始的青山绿水,并融入期间。
2025,我们将运用生物多样性金融工具,保护和再野化更多的森林、湿地、草原,在青山绿水的重建中努力前行。
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院长 刘勇
数字金融与科技金融作为“五篇大文章”的核心议题,不仅是普惠金融、养老金融、绿色金融的坚强后盾,也是金融强国战略的关键驱动力。随着金融科技的蓬勃兴起,数字金融与科技金融深度相互融合,引领传统金融业务的全面升级。在此过程中,技术资源、应用资源、数据资源以及科创客户资源得以高效整合,金融科技效率与质量大幅提升。数字金融以其便捷高效、普惠性强的特点,为金融市场多元化发展注入活力,也为科技金融的拓展提供了广阔空间。而科技金融的坚实基础,为数字金融的崛起注入了强劲动力,科技创新的深化不仅提供先进技术支撑,还创造丰富应用场景。两者相辅相成,推动金融行业深刻转型与高质量发展。
在金融强国建设的征途上,应充分发挥数字金融与科技金融的引擎作用,推动金融行业全面升级转型,为构建金融强国奠定坚实基础。具体而言,一是从金融服务创新、金融产品创新、夯实金融服务基础、加强金融服务监管四方面入手,不断丰富和完善科技金融与数字金融的服务体系;二是建立多元化的科技金融与数字金融复合型人才培养渠道,鼓励科技人才或金融人才再教育,同时充分发挥政府在人才培养中的指导和激励作用;三是搭建科技金融与数字金融与产业合作的平台,促进金融资源向科技企业倾斜,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产业升级。
招联首席研究员、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 董希淼
2024年是我国银行业迎难而上、砥砺前行的一年。2025年,我国银行业或将迎来三个方面的积极变化:第一,宏观政策超常规调整实施,特别是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将为银行业发展创造宽松环境。第二,中小银行改革化险工作稳妥推进,特别是新一轮农村信用社改革持续推进,新的省级管理服务机构有序组建,体制机制持续优化。第三,数字金融深度发展,银行业结合自身定位进一步探索数字化转型特色模式,有望通过数字金融大文章实现高质量发展。
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和不断累积的积极因素,建议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特别是中小银行,深入实施精细化管理——在战略上,进行科学的定位,摒弃“规模情结”和“速度情结”,如果不能成为“大而强”就努力成为“小而精”;在业务上,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是要基于重点产业、客群的需求,因地制宜、有的放矢做好“五篇大文章”;在资本上,多渠道补充各级资本,建立以资本约束为核心的业务增长模式和资源配置方式,引导资本重点倾斜回报率较高的领域;在成本上,持续降低资金、风险、运营和管理成本,如优化网点和人员,调整内部管理流程,压降低效资产占用;在考核上,要区分不同性质的岗位、区分不同规模的机构优化绩效考核评价,向管理要效益,向考核要效能。
未来已来!2025年,我国银行业应“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敢于直面挑战,勇于抓住机遇,稳妥改革化险,稳步迈向未来。
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教授 韩文龙
回望2024年,金融作为国民经济的血脉,奋力谱写“五篇大文章”,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源源动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作出重大部署,强调要积极发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加强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薄弱环节的优质金融服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强调要健全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壮大耐心资本,更大力度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创业投资。在中央的统筹谋划下,中国金融业加快发展,金融改革不断走深走实。可以说,2024年是金融更好服务实体经济的一年,是加快建设金融强国的一年,是走好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一年!
展望2025年,中国宏观经济平稳运行,各项政策协同发力,新质生产力加速形成。金融工作的战略地位进一步提升,资本市场改革不断深化,金融开放持续推进,金融科技在服务客户和风控监管等方面的作用日益突出,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也必将越走越宽广。面对2025年的中国经济新形势,金融业要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重点围绕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三项任务展开工作。要不断优化金融市场结构,增强金融服务能力,切实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从而实现金融体系稳健运行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双重目标,让金融更好地赋能新质生产力培育,更好地助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教授、院长助理 王国军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辰龙隐去,巳蛇神游。
过去的一年,保险行业风起云涌,蔚为壮观。国务院《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即“国十条”3.0版发布,强监管、防风险,高质量发展规划蓝图;《养老保险公司监督管理暂行办法》《银行保险机构操作风险管理办法》《反保险欺诈工作办法》《人身保险公司监管评级办法》《强监管防风险促改革推动财险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等文件抓紧落实,制度建设步伐稳健。
在严监管的背景下,保险行业的发展好于预期,保费增速和保险公司利润水平均有提升,承保端和投资端的压力虽在,但都有明显的缓解,尤其是资本市场总体向好,大大缓解了保险公司的压力和风险。
保险业的改革转型取得了积极进展,寿险代理人数量减少,质量大幅提升,向“良币驱逐劣币”的轨道转换;健康养老保险模式逐渐成熟,保险养老社区建设持续推进,“保险+医院”的模式展露生机,居家养老服务转型成效显著;健康管理得到更多的认可和贯彻实行,健康惠民保逐步优化,大病保险持续发展,个人养老金产品更加丰富,2024年保险业在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方面成绩不俗。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愿乙巳的所有美好都能如期而至。
责任编辑:曹睿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