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节的变化之一是,喝白酒的年轻人越来越少,白酒销量继续不温不火。反而是大红大紫的DeepSeek,连村里的长辈都能聊上几句。
字母榜(ID: wujicaijing)注意到,春节餐桌上,年轻人对于高度数白酒的兴趣继续下滑,习惯以啤酒、葡萄酒或无酒精饮料取而代之。白酒几乎成为中老年人的专用饮料。
另一边,刚刚以“小力出奇迹”震动全球AI行业的创业公司DeepSeek,成为今年春节最火热的公众议题之一。无论是过年返乡的年轻人,还是三四线城市的出租车司机,小学文化的村头大姨,都能聊上几句DeepSeek,甚至在国产情怀的驱动下,刷抖音给DeepSeek点赞。
白酒与DeepSeek一降一升,折射出张坤与梁文锋两位基金大佬的命运分野。
今年1月20日,易方达基金披露2024年第四季度季报。作为曾经执掌千亿的“公募一哥”,知名基金经理张坤的管理规模再度缩水,从去年第三季度末的约691亿元降至589亿元,降幅超100个亿。
此外,报告期内,张坤管理的4只基金均陷入亏损,最大回撤幅度接近10%,且均跑输业绩比较基准:易方达优质精选、易方达蓝筹精选、易方达优质企业三年持有和易方达亚洲精选分别亏损9.84%、9.81%、8.6%和6.67%。
同一时间,幻方量化和DeepSeek的掌门人梁文锋却在高歌猛进。
就在易方达披露上季度业绩的同一天,DeepSeek发布新一代推理模型R1。作为一款开源模型,R1在数学、代码、自然语言推理等任务上表现优异,号称可以比肩OpenAI当前最强的o1模型正式版。更重要的是,DeepSeek只花费了相当于OpenAI零头的资金、资源,就拿出了堪与o1比肩的产品。
R1发布后,DeepSeek迅速成为全球最受关注的AI公司之一,就连马斯克都要隔空点评几句。与此同时,DeepSeek APP在全球140个手机应用市场登顶,上线18天累计下载超1600万次。
梁文锋搞AI大模型,原本是为幻方量化的基金交易服务。截至2017年底,幻方量化几乎所有量化策略均已采用AI技术。但2023年7月,幻方量化成立DeepSeek,专门做AI大模型和AGI(通用人工智能)。
彼时,幻方量化董事总经理陆政哲在朋友圈称,“AGI不是用来炒股的,有大得多的用处和大得多的价值。”但仍然有不少人认为,这只是幻方量化的小打小闹,而AI大模型注定是巨头的游戏。
张坤同样持有“AI巨头论”。他在易方达蓝筹精选2023年年报中表示,这轮 AI 革命中,科技巨头依然在引领,其快速构建的最强基础设施、招募的全球最优秀人才成为重要的条件,而它们能够持续产生现金流的利基业务则是这一切的前提。
然而,张坤虽然仍是“公募一哥”,但曾经带领基民日进斗金的“坤神”早已不复当年辉煌。过去几年,他的管理规模一直在下降,回报率也大不如前。
另一边,梁文锋的幻方量化也遭遇挑战,管理规模早已不再是千亿级别。去年11月,幻方量化管理人员李橙因个人事项被带走、协助调查,也让这家量化私募的前景蒙上一层阴影。
不同的是,梁文锋通过培育DeepSeek,从基因跃迁至AI,把握住了史诗级新机遇。而酷爱白酒、标榜“价值投资”的张坤,依然停留在上一个时代。相比金融业的起起伏伏,唯有技术创新,才是抵御并穿越行业周期的制胜武器。
上一个十年,同为基金掌舵者,张坤要比梁文锋显赫得多。
张坤2008年入职易方达,十几年间持续重仓白酒行业,尤其是茅台。随着2020年茅台登顶A股“股王”,张坤管理规模飙升至1255亿元,成为名副其实的“公募一哥”,也坐稳了粉丝口中的“坤神”宝座。
随后四年间,基金行业整体下行,被套牢的基民比比皆是,“坤神”也难逃大趋势拖累,在管规模一降再降,投资回报也不复当年之勇。不过,即便下滑明显,张坤依然是目前唯一一个管理规模超500亿的公募基金经理。
相比之下,当张坤在基金赛道崭露头角时,2008年的梁文锋刚刚迈出创业第一步。根据公司介绍,最初七八年里,创始团队就在探索将技术应用于投资交易,从零探索基于机器学习的全自动交易。
2015年,幻方量化正式成立。一年后,公司将首个基于GPU和深度学习算法的股票仓位用于实盘交易。在此之前,它的算法主要依靠线性模型和机器学习算法,并使用CPU进行计算。
幻方量化自此一只脚跨入AI赛道。但在这一阶段,梁文锋和团队主要将AI用于《那种彩票最好APP》量化投资,如今备受关注的大模型和AGI并未被提上日程。
两位基金大佬的高光时刻,都在2020~2021年前后。
彼时,在A股结构性大牛市的推动下,国内基金市场明显过热,其中普通股票型基金指数上涨55%,远超上证指数同期14%的涨幅,“爆款”基金成为万千基民追捧目标。国内公募基金规模突破20万亿元,刷新历史最高纪录。
诸多基金“顶流”中,张坤的易方达以远超大盘的收益率睥睨群雄,总共帮基民赚取399亿元,而“坤神”的名号也从此叫响。
差不多同一时间,幻方量化在AI的助推下,也交出了量化圈子的顶级成绩单。
幻方量化2019年的管理规模刚刚突破百亿;2020年投资约2亿元的AI超级计算机“萤火一号”投入运行,搭载1100块GPU;2021年,配备约1万张英伟达A100芯片的“萤火二号”上线,算力提升至“萤火一号”的18倍,同年幻方量化成为国内售价突破千亿的量化私募基金,跻身“四大天王”。
不过,彼时在外界眼中,张坤的分量要比梁文锋重要得多。
对于基民而言,量化投资的进入门槛和潜在风险远超常见的公募基金。基于AI的投资决策被包裹在技术迷雾中,似乎也远不如挥斥方遒的“坤神”牢靠。于是,不断给基民赚钱的张坤拥有疯狂的“粉丝团”,梁文锋却没有多少人追随。
即便在投资圈内部,两人的评价也相去甚远。
十余年抱定茅台不放松的张坤,在茅台股价一飞冲天后,被贴上了“价值投资”传道者的标签,甚至一度被称为“中国的巴菲特”。相比之下,梁文锋出道更晚,且专注于略显非主流的量化交易;幻方量化试图把AI引入投资决策,在很长时间里也被视为一种宣传噱头。
毕竟,从表面上看,幻方量化的技术与其他量化机构没有太大区别。它的投资业绩也不算特别出色。就在规模破千亿的2021年,当年底幻方量化承认,由于规模急速扩容、策略迭代没有跟上,“超额收益已经归零”,高管不得不在朋友圈公开致歉。
在“坤神”如日中天的岁月里,梁文锋并不是基民眼中闪亮的明星。试图赶上AI快车的幻方量化,也远未展现出如今的历史级潜质。
在上一个十年,作为基金经理的张坤与梁文锋,都试图以自己的方式,熨平金融行业的周期性波动。
张坤试图以“价值投资”解决长期问题。
以最简单的语言描述,所谓价值投资,就是找到好公司,并长期持有其股票。这套理论由“股神”巴菲特发扬光大,而张坤也试图向其靠拢。
过去十年,张坤围绕“白酒”和“消费”两条赛道密集下注,特别青睐那些受外部环境拖累处于股价低谷的优质个股。例如,2013年第二季度,张坤逆势加仓茅台等白酒股,三年后茅台从77元涨到214元,“坤神”一战成名。
相比之下,梁文锋更相信“技术创新”。
基于数学模型的量化投资,本来就格外依赖技术能力。梁文锋试图更进一步,2015年幻方量化成立,第二年就开始将AI运用于量化交易。到了2019年,幻方量化还成立了AI公司幻方AI,先后搭建“萤火一号”和“萤火二号”两大算力平台。
幻方量化基于AI的投资策略,在许多时候表现尚可,并在多重因素影响下冲破千亿天花板。据私募排排网统计,截至2023年4月,幻方量化历史累计收益率为181.63%,年化收益率超18%;旗下具有历史数据的100只基金中,94只均为正收益。
然而,在更短的周期内,“AI+量化投资”似乎并不能让投资回报更加稳定。
2021年,幻方量化在规模膨胀之后业绩明显下滑,大部分产品年内超额降至负值,低风险产品更是大面积亏损。在当年12月底的致歉声明中,幻方量化表示“深感愧疚”。
同时,幻方量化解释了业绩回撤的原因,特别提到“公司人工反复检视了AI投资决策”,认为AI选出的股票从长期价值来说基本没有问题,但在买卖时点上没有做好。当市场风格剧烈切换时,AI会倾向于冒更大的风险来博取更多收益,进一步加大了回撤。
整体来看,张坤路线被更多人视为优于梁文锋路线。这一方面由于易方达体量更大,业绩也更出色。更关键的原因是,基于“长期价值”做投资,似乎更让基民“安心”。而基于AI做投资,总是会陷入“拼手速”乃至“割韭菜”的质疑。
这种非专业投资人的质疑声,甚至迫使幻方量化官方发文,进行解释和辩白。
去年7月,幻方量化官方发文,对外界有关“量化投资等于高频交易、导致A股下跌”等说法进行回应。除了厘清量化投资的基本概念外,幻方量化还指出,绝大部分量化交易都不是高频交易,量化投资的赚钱方式与主观投资并无本质区别,量化投资在多数情况下抑制了市场波动,等等。
然而,真正让梁文锋走向神坛的,并非幻方量化的“自白书”,而是去年底跃过龙门的DeepSeek。
成立于2023年4月的DeepSeek,诞生之初曾被质疑“AI炒股”,迫使幻方量化方面出面回应,强调“AGI不是用来炒股的”。但过去一个多月,Deep Seek V3和R1相继出世并席卷全球,梁文锋才算真正完成从量化投资到AI大模型的跨界。
与此同时,张坤却不复昔日辉煌,易方达的规模和业绩持续走低。曾经被基民追捧的“价值投资”,也随着基金业绩下滑而显得黯然失色。
重要原因之一是,在A股投资语境下,所谓“价值投资”往往收敛为对明星标的和热门赛道的追捧,而非基于企业基本面研究,对长青企业的挖掘和下注。
比如,张坤2021年底建仓泡泡玛特,彼时其股价距离巅峰已经腰斩,从技术层面算是“抄底”。但整个2022年,泡泡玛特股价依然一路下行,从当年1月的40港元以上跌至年底的不到20港元。
损失惨重的情况下,张坤选择“割肉”止损。不料,泡泡玛特股价2024年之后重回上升轨道,如今已升至100港元上方。
面对金融行业的周期波动,以及个股的跌宕起伏,投资风格十年没有大变的张坤,并未展现超越周期的能力。昔日“坤神”,如今被一些赔了钱的基民戏称为“坤狗”。
而在同样的环境中,幻方量化也没有做得更好。但梁文锋三年前还在为基金赔钱道歉,如今却凭借DeepSeek,一跃成为AI顶流。两位名噪一时的基金掌门人,虽然都没能打破基金行业的周期,最终却由于技术预见力的差异,在命运的十字路口分道扬镳。
张坤与梁文锋地位互换的深层意义是,“价值投资”的价值或许被长期扭曲和高估,而技术创新的威力常常被轻视。
幻方量化前几年囤了上万块英伟达芯片,一度被质疑用处不大。毕竟,作为一家私募基金,幻方量化虽然贵为私募“四大天王”,与易方达等公募相比,其规模和盈利也都不算突出。基于AI大模型的投资策略,似乎也并没有强于死守茅台、腾讯的“价值投资”古典玩法。
但技术创新的特点是,它的价值不是逐渐发挥,而是爆炸式释放。在奇点到来之前,其价值总是被严重低估,直到范式革新骤然到来。
幻方量化此前试图以AI做量化投资。或许,当时梁文锋和团队也看不清这些投入能够带来怎样的回报。“萤火一号”和“萤火二号”由幻方AI操盘,直接目的是给基金提供数学和模型方面的助力,其技术路径和想象空间远不及后来的DeepSeek。
但在2022年底,OpenAI的ChatGPT震撼全球科技圈后,梁文锋展现出超前的技术前瞻力。第二年4月,幻方量化成立DeepSeek转向AGI,成为国内最早大举布局这一赛道的团队之一。
梁文锋没有陷入“AI+量化投资”的窠臼,而是果断跃入新的蓝海。正是基于他在AI方面的远见,才有了当下DeepSeek的爆火。
“坤神”退位、梁哥崛起,再度印证了管理学家熊彼特“创造性破坏”的创新理论。
该理论认为,当景气循环陷入谷底时,一些市场参与者不得不退出,另一些人则以创新求生存。这些创新者最终会让景气度提高,从而带动整个产业的发展。这也意味着,每一次的萧条,都蕴藏着技术创新的可能。
以上述理论衡量,过去三四年,国内基金行业整体下行,迫使许多基金经理淡出,就连张坤等基金大佬也不得不改弦更张,对持仓风格进行部分修正。
身处行业腰部的梁文锋和幻方量化,承受着比以往更大的压力,做出改变的主观意愿也更强烈。如今回头看,2021年之后基金业绩下滑,其实也是梁文锋转向AGI、DeepSeek横空出世的先导条件之一。
面对整个基金行业的景气谷底,张坤选择守卫旧时代。他依然保持“价值投资”思维,继续重仓白酒,同时继续大量配置阿里、腾讯。
在最新的季报中,他提出了“顺周期期权”和“科技期权”的概念。前者指的是一些优质公司的业绩会随着宏观经济的好转——比如社零增速向上突破2%~3%区间——而继续改善;后者则是说,一些公司拥有顶级人才,同时具备大量数据和应用场景,并在AI方面持续大力投入,有望从中显著受益。
不难看出,张坤仍把筹码放在那些与社会景气度共振,或是具备强大研发能力的公司上。尽管从过去几年的投资战绩来看,易方达在白酒之外乏善可陈,但张坤围绕“价值投资”构建的投资哲学并未根本动摇。
相比之下,面对基金行业的不景气,梁文锋选择以技术创新自我革命。
无论规模还是回报,幻方量化从来不是顶级基金。即便有“AI+量化”的概念加持,它也没有跑出远超同行的增长曲线。单就做基金而言,梁文锋只能算是二线选手。
但与同行相比,幻方量化对AI大模型的投资独树一帜。它甚至比绝大多数互联网公司更早意识到了AI大模型的价值,并在前景尚不明朗时大手笔投入。这种对于新技术的All in,最终让梁文锋的公司跳出基金的周期循环,迈入新的增长图景。
在领跑十年后,昔日的“坤神”正在被梁文锋的光芒所掩盖。
对于任何一个身处景气周期谷底的行业来说,倘若死守旧范式,无论这一范式看上去多么合理,往往会陷入增长乏力的境地。反而是那些真正的技术创新,需要被企业更加重视,并将其作为率先跳出“内卷”的关键武器。
另一方面,All in技术创新的企业,在起步之初只需要把技术做到极致,不需要搞清楚变现模式,甚至也无需框定其用途和边界。技术创新的爆炸式增长特质,不能以现有范式进行预测和推定,却总是能够在奇点时刻创造“神迹”,生长路径也会柳暗花明。
梁文锋和DeepSeek的成功,进一步验证了技术创新才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当一个行业尚未成熟时,范式创新常常被视为打开局面、创造增量的利器;但当行业模式被挖掘殆尽,要想让整个赛道向上突破,要害之处仍是新技术、新产品。梁文锋取代“坤神”,既是AI的胜利,也是技术创新再度反超范式创新的又一个里程碑。
责任编辑:王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