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立市系列谈
再造新广东,再创新奇迹。站在新起点,广东树立了新的发展目标。广州作为省会城市,紧抓机遇,进一步落实“产业第一,制造业立市”重大战略部署,是打开广州高质量发展局面的必由之路。
广州制造业发展现状
广州制造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产业发展水平位居全省和全国前列,然而,与高质量发展要求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具体表现在,虽然广州工业终端产品的门类齐全、数量已达一定规模,但其优势主要集中于汽车制造、石油化学等传统工业领域,新兴行业发展进程仍有待提速,尤其是新材料、高端装备、软件、生物医药等产业核心技术掌控能力有待加强,制造业创新能力与产业规模体量不够匹配,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存在一定薄弱环节,重点行业的技术短板较为突出。产业结构仍需优化,电子信息“一业独大”,制造业中高端供给不足。同时,广州制造业发展对全省重大需求、重大战略部署的技术攻关、产业发展等项目支撑作用有待进一步增强。
高质量发展制造《彩票兼职赚钱》业若干思考
推动广州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既是对广东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战略的贯彻落实,也是结合自身发展基础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笔者认为,可从加强以下五方面的建设考虑。
一是建立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产业体系。根据“产业第一,制造业立市”的战略部署,立足于本省制造业发展基础和未来发展趋势,规划了战略性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在内的产业发展目标,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布局了产业基础。广州应在跟踪最新技术革命和产业基础上,优化完善产业布局,抢抓新兴产业“换道超车”的契机。与此同时,还可以对现有服装产业、家电产业、家具制造业和建筑材料产业等传统特色产业,进行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提升品质和价值链地位,在改造提升中锻长板。
二是加快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要紧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数字经济发展机遇,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以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为牵引,加快推动制造业和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培育发展服务型制造新业态新模式,推进产业链向中高端迈进。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快5G和工业互联网等新兴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现有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改造,加快构建工业互联网、先进算力、空间信息等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应用生态,有力支撑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鼓励企业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和销售服务等全生命周期推进数字化应用,加大对中小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的支持力度,持续降低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成本。积极推进现代服务业与现代制造业深度融合。
三是提升制造业全面开放水平。广州凭借优良的地理位置和坚实的制造业基础,一直是我国参与国际大循环的重要窗口之一,也是国际产业链中重要的一环。广州海关数据显示,2022年,全市外贸进出口总值10948.4亿元。然而,全球经济疲软、制造业需求萎缩,发达国家在关键核心领域对我国制造业发展的限制升级,发展中国家利用低成本优势发展制造业带来的产业外迁、发达国家实施“再工业化”政策导致的产业回流,这些外部因素都对广州制造业发展构成了严峻挑战。为此,广州应积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紧抓共建“一带一路”倡议、RCEP实施机遇,构建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进一步加快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全面推进粤港澳三地制造业创新合作,完善粤港澳创新要素自由流通机制,支持港澳企业在穗设立研发机构,吸引港澳地区高水平创新人才在广州落户,推动创新要素双向流通。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开放合作,积极推动辖内企业参与“一带一路”的商贸来往、投资合作。通过项目合作、高水平技术和人才团队引进、联合研发、联合共建等形式,吸引全球优势创新资源、先进生产要素和高精尖产业项目汇聚广州。同时,发挥千年商都的优势,积极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构建具有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控的产业链供应链,在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中保障制造业物流链条畅通和供给稳定。
四是加强基础科研能力,实现关键性技术自主创新。生物医药、半导体等高科技、高技术产业领域的发展与创新高度依赖于基础研究水平。根据国家发改委资料,现在主要发达国家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占研发经费投入比重普遍在15%-25%的区间,中国2021年基础研究投入在全社会研发中占比仅约6.1%,广州2021年基础研究经费支出 119.74亿元,占全市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比例达13.6%。广州应继续提升基础研究投入,提升相关产业的自主创新和相关技术的终端应用能力,推动广州制造业的长足发展。与此同时,积极对接国家重点项目平台资源,大力实施“强芯行动”和“铸魂工程”,加快发展集成电路、新材料、工业软件、高端装备等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组织实施重点领域重大研发计划和重点专项,通过支持关键技术产品供需对接和应用推广,以揭榜制等方式持续支持关键核心技术产业化协作攻关,着力解决“卡脖子”问题。
五是提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人才保障。德国工业长期以来在全球制造业中始终处于高端制造的领先地位,并且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数量众多,高素质的技术工人功不可没。高级技工在德国产业工人队伍中的占比达到了50%,排名世界第一。广州应加强制造业人才支撑,包括重视职业教育和培训,提高技术工人培养的投入;提高技术工人的收入,提升技术工人的社会地位,培养工匠精神。提高制造业的质量追求意识,建立完善的、统一的行业标准,建立公正、客观的质量认证和监督体系,实现广州制造业的高品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