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前我回到了家乡河北辛集,下了高铁浓郁的节日氛围便扑面而来,大街小巷张灯结彩,处处洋溢着喜庆与欢乐,而在这热闹的背后,是辛集县域消费市场的盎然生机。
一、新春灯会,悦游“辛”园
回家之前,我便听闻2025辛集澳森之夜新春灯会盛大开启。回家当晚,我迫不及待地来到了润泽湖公园主会场。这里万灯齐绽,点亮辛集的夜空。现场不仅有《灵蛇献瑞》《财神到》等传统民俗灯组,还有融入本地特色元素的《辛集农民画》《辛集力量》灯组,《一轮明月 万家灯火》更是将多个辛集市标志性建筑巧妙融合,震撼的视觉效果和深厚的家乡情怀引得大家纷纷打卡拍照。
图:2025辛集新春灯会
资料来源:作者实地拍摄,申万宏源研究
在灯会现场,除了绚丽的灯光秀,非遗打铁花、踏歌乐行文艺演出、吴桥杂技等节目也于每晚轮番登场。火凤凰表演和九方无人机灯光秀成为了热门打卡点,火凤凰通过科技赋能,运用仿生技术,在夜空中振翅飞翔,拖着长尾翩跹起舞;九方无人机灯光秀则在百米高空展示出12幅展现辛集文化、体育、农业等内容的画卷,为市民和游客带来了一场无与伦比的视觉盛宴。
图2:灯会现场火凤凰表演
图3:灯会现场打铁花表演
资料来源:作者实地拍摄,申万宏源研究
资料来源:辛集发布,申万宏源研究
本届灯会为期24天,将持续到2月14日(农历正月十七),为最大限度让利于民,灯会推出了免费赏灯、免费观演、免费停车、免费摊位等一系列惠民措施,市区公交所有线路以及临时加开的夜间灯会公交专线和摆渡车专线也全部免费乘坐,并采用招手即停模式,全力满足市民和游客出行需求。
这场新春灯会不仅是一场文化盛宴,更是辛集拉动新春消费的有力举措。灯会于1月22日下午4点开园,开园当日主会场入园近7.2万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36.4%。开园4天,共接待游客突破20万人次。灯会期间,周边的餐饮、零售等行业迎来了消费高峰。我在一家小吃摊前驻足,摊主兴奋地告诉我:“自从灯会开始,每天的生意都特别好,来吃小吃的人比平时多了好几倍,很多都是看完灯会的游客。”
图4:2025年辛集新春灯会
资料来源:作者实地拍摄,申万宏源研究
二、逛逛皮草,在“辛”消费
辛集,被誉为“中国皮革之都”的城市,其皮革产业早已成为城市的经济支柱与闪耀名片。在欣赏完2025辛集澳森之夜新春灯会的绚烂后,外地游客纷纷选择顺路探访辛集国际皮革城,为新的一年添置新衣。灯会期间,辛集市政府为了保证消费购物体验,特别推出了20家“放心皮草”店铺,这些店铺不仅展示了辛集皮革产业的精湛工艺,更是将最优质的服务与卓越的品质呈现给广大消费者。
为了亲身体验小城特色产业的发展,回家第二日我也来到了辛集国际皮革城。在那里我看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们以及采购商穿梭于店铺之间,感受着辛集皮革产业的繁荣景象。商家们热情洋溢地介绍着自己的产品,展示着最新的款式与优质的皮革,让人目不暇接。在与一位皮革城商家的交谈中,我了解到辛集皮革产业的发展不仅为当地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更为大量的劳动力提供了宝贵的就业机会。这位商家表示,他的店铺雇佣了十几名员工,他们大多是辛集本地人,负责销售、店铺管理以及产品的售后服务等工作。这些员工在店铺里不仅收入稳定,还能够学到很多关于皮革制品的知识和销售技巧。
图5:2025年春节期间的辛集国际皮革城
资料来源:辛集发布,申万宏源研究
作为河北省重点扶持的区域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集群,辛集皮革服装产业的影响力早已超越地域限制,其产品遍布全国,并成功打入俄罗斯、韩国、日本等十多个海外市场。据统计,辛集年生产各类皮革服装达540万件,皮具皮件2950万件(套),实现销售收入56亿元,出口创汇2.7亿美元。尤为值得一提的是,辛集手套产业迅猛崛起,不仅带动了当地超过1万人的就业,而且年产手套1.5亿双,总产值达5亿元,占全国销量的70%。
2025年的春节,在河北辛集,我真切感受到了县域消费市场的活力。而近年来,全国县域消费也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蓬勃发展,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2022年末,我国县城人口占县域总人口的比重已达到24%,相较于2006年增长了7.9个百分点;同时,县级市在所有城市中的占比也提升至56.5%,较2016年增长了1.8个百分点。随着“以县城为中心、以城带乡”的县域消费格局加速形成,县域社零消费在全国的比重也持续上升,2021年已达到46.3%,相比2019年提高了1.2个百分点,县域消费市场存在巨大潜力和广阔前景。
这么近,那么美,欢迎到河北,也欢迎大家来我的家乡,共同感受县域的消费活力!
图6:县级市个数及占全部城市数量比重
图7:县域社零增速及占全国比重
资料来源:Wind,申万宏源研究
资料来源: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报告(2021-2022)、Wind,申万宏源研究
责任编辑:杨赐
事实是,阿根廷之所以踢成这样,是因为我们在 ❥传开元3359.com接球上总是轻易失误 ✅。然而,没有什么可抱怨的,你必须对出线的 ⚽结果感到快乐。
开元3359.com
本报记者 李晓峰 【编辑:陈知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