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兰州8月26日电 (记者 孙自法)由“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ANSO)、跨大陆交流与丝路文明联盟(ATES)、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匈牙利科学院共同主办的ANSO丝绸之路论坛暨第二届ATES科学会议,8月23日至25日在兰州大学举行。主办方之一的ATES是个什么样的机构?其科学会议取得哪些成果?未来有何规划目标?这些话题颇受关注。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陈发虎研究员2019年牵头发起成立ATES并担任ATES主席,他在会议闭幕后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表示,ATES是ANSO支持的国际专题网络,旨在通过跨学科、跨区域、跨语言的国际科研合作与交流,进一步深化丝路沿线气候环境变化、东西方交流与丝路文明演变相互作用关系的理解,持续推动丝绸之路沿线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繁荣千年的丝路文明是东西方文明交汇融合的结晶,也是人类适应气候环境变化、努力创造区域和平与发展的典范。ATES的建立与发展,就是要为全球范围内“一带一路”建设特别是丝绸之路研究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开展交流、讨论、合作提供一个国际平台。
他介绍说,ATES成立4年来的前3年因赶上疫情,所以首届科学会议线上举行,同时,过去3年中举行了不同层面的学术研讨会,并多次组织举办ATES大讲堂,“推动我们对过去从旧石器、到新石器、到历史时期整个沿丝绸之路科学的、技术的、人群的、文化的交流过程的研究”。
跨大陆(跨区域)是空间的“跨”,“之前考古研究,做东亚的只做东亚,做西亚的只做西亚,做欧洲的只做欧洲,跨大陆主要就是把欧亚大陆打通,整个从东到西,在理解人群迁徙方面进行交流,跨大陆就是在大陆尺度上跨区域地理解我们人类社会过去在文化、技术等诸多方面互学互鉴的过程”。
跨学科是内容方面的“跨”,交流研讨的学科既覆盖考古学、地理学、气候学、历史学,还涉及到语言学、文献等多个方面,这也是多学科的交流平台,丝路文明研究需要不同学科的共同努力,尤其是要把传统的地理学、考古学、历史学、语言学,在大的跨区域跨学科跨语言体系下,大家互相交流,能够起到更好的促进作用。
跨语言则是表达形式的“跨”,来自全球各地的专家学者,在ATES平台上可以结合各自研究领域和方向,围绕一个或多个主题,以多种语言参与联系交流、合作研讨。
陈发虎院士透露,除了学术交流研讨,ATES还推动申请联合基金、开展联合项目,目前计划包括合作开展欧洲最早的文明之一——希腊克里特岛文明的研究、在伊朗和中亚一些国家联合开展新石器发掘考古研究等。
至于第二届ATES科学会议成效,陈发虎院士表示,ATES首次线下科学会议开得非常成功,19个国家200多名专家学者参会,有大会报告和主题报告,讨论很激烈,既达到学术交流的目的,还推动一些新的合作计划,包括已经可以签约的合作和讨论达成共识的未来合作。
他说,ATES科学会议每两年举行一次,会议从中国发起,后续将逐步走向“一带一路”沿线不同国家,第三届科学会议地点正在讨论,匈牙利是重要备选会议举办地。本次会议期间,还从参与主办的匈《加拿大28在线开奖》牙利科学院方面了解确认,匈牙利跟中国一样是“姓在前、名在后”,而其他所有西方国家都是“名在前、姓在后”,这是中国和匈牙利之间一个天然的联系。
据了解,丝绸之路横贯欧亚大陆,穿越高原、戈壁、沙漠、绿洲、高山、盆地、森林、草原等复杂地形地貌,其独特的地理景观和环境变化深刻影响着东西方交流与丝路文明的发展。在丝路凿空之旅之前,这一地区就是东西方交流的重要通道,存在多条通道与广泛的人群扩散、经济与文化交流等。丝绸之路的开通与发展,极大促进跨欧亚大陆的长距离、大规模经济、农牧业、宗教、文化与科技交流,对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
不过,由于民族、宗教、语言与地域的巨大差异,以及复杂的地缘政治关系,对丝路沿线地区关于早期人类扩散、农牧业发展、路网变迁与城镇兴衰、科技发展与交流、文明演化、气候环境变化等科学问题的认识,缺少系统性梳理与交流,也缺乏足够的数据、模型和理论支持,限制了对东西方交流、丝路文明发展及其与气候环境变化关系的综合研究和科学认知。基于此,ATES于2019年在ANSO支持下组建成立,其总部及秘书处设在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现设有“丝绸之路环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旧石器文化与人类扩散”“早期农牧业跨大陆交流”“丝路通道与城镇变迁”“丝路科学技术交流”“丝路人群遗传历史”6个工作组。
ANSO丝绸之路论坛暨第二届ATES科学会议结束后,与会ATES中外成员代表8月26日至27日移师丝绸之路重镇敦煌,举行第一次ATES工作会议,6个工作组将分别讨论提出未来5年科研项目合作计划,并进行相关合作项目签约和参访调研活动。(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