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6月4日电 题:40位藏族青少年结束北京之旅
作者 朱贺
40位来自青海玉树的藏族青少年4日结束北京参访之旅。这群平均年龄十三四岁的孩子来自玉树州儿童福利院,日前通过“三江源·北京情·中国心——青海玉树藏族青少年北京行”公益活动来到北京参访交流,活动由中国新闻社、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北京援青指挥部主办,中国新闻网承办,中新公益协办。
五天行程中,孩子们步入国家体育场“鸟巢”、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感受奥林匹克精神;走进故宫、长城,聆听中华文化课;与北京青少年展开友谊赛,并作为球童亮相中超,成为全场焦点;与北京小朋友共度儿童节……男孩女孩们在北京经历许多“人生第一次”,拥有了特别的“六一”记忆。
“加油,足球少年!”
在足球氛围浓厚的玉树州长大,青少年们大部分接触足球已有三四年。他们在2日晚北京国安对阵长春亚泰的中超比赛上,与四万六千余名观众一同观看赛事。
赛前,6名少年身穿藏族服饰,作为球童与球员牵手步入绿茵场,成为全场焦点。国安17号球员杨立瑜牵着12岁的西力才仁入场。比赛中杨立瑜射门成功,西力才仁在看台上也站起来鼓掌为他祝贺。
“原来身临其境是这种感觉。”乃美才仁只在电视《mg娱乐场4355备用网址》上观看过足球直播,如今现场观赛,他被球迷的热情感染、一起欢呼,“互动感很强”。
“激动”“兴奋”“高兴”……说起第一次在绿茵场上踢球、第一次成为球童、第一次现场观看足球赛的感受,孩子们这样形容。
“加油,足球少年!”中央民族大学教授蒙曼在该校举行的交流活动中寄语孩子们。她也欢迎他们常到北京来,在专业体育场多踢几场球,享受运动乐趣。
课堂上的同频共振
坐在中央民族大学的教室里,孩子们聆听了一堂生动的中华文化课。
主讲人蒙曼向孩子们介绍,风靡唐代的马球是由藏族同胞发明的,早在数千年前就传入中原,此后流传到许多地区。她说,今天的足球少年应该了解这些历史渊源。
当蒙曼提问,“唐代边塞诗人王昌龄有一首以‘青海’开头的诗,大家知道吗?”话音刚落,台下的藏族少年阿斌便背出了《从军行七首·其四》,收获了小伙伴们的热烈掌声。
阿斌说,他为能与蒙曼互动感到开心。在课上了解到足球在中国发展的渊源,而他自己最爱的运动就是足球,希望以后可以到北京求学。
同样喜欢背诗的13岁女孩卓玛措告诉记者,语文是她最擅长的科目。如果把北京之旅写进作文,她会这样描述故宫——仿佛走进了历史课本。
“那一刻,我们在同频共振。”蒙曼在课后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各民族共同的宝贵财富,每个人都会为之震撼、感动,并从中汲取力量。而民族间的交往就像孩子交朋友,交往越多,越能发现对方的优点。
让种子发芽
被问起长大后的梦想,参访团中的16岁女孩闹增拉毛说想当一名法官。在中央民族大学的交流会后,她收获了该校法学院藏族学生普毛德吉的祝福:愿你早日成为一名优秀、仁爱、勇敢的高原法官。
12岁的西力才仁喜欢画鸟,他送给北京叔叔阿姨的画中,一只黑颈鹤立在草甸上。他告诉记者,黑颈鹤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它们在玉树栖息、繁衍。回顾北京行程,这名小小画家打算牢牢记住故宫、鸟巢的样子,并将其放入画中。
14岁的乃美才仁球龄四年,他想向阿根廷球员马丁内斯看齐,成为一名优秀的守门员。马丁内斯在去年的卡塔尔世界杯决赛中助力阿根廷夺冠,乃美才仁赞赏他勇担责任的精神。
演员、警察、教师、运动员、画家……梦想的种子正在这些男孩女孩心中悄悄发芽。同行的福利院老师东周文德说,希望此行能让孩子们体会到,无论遇到什么挫折,都一定要有自信,要有勇气去实现梦想。(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