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理下来,不难发现,被清理的科研机构基本都是“三无机构”:无经费、无人员、无办公场所,即学校不提供额外的经费支持,需要个人去申请纵向或横向科研经《白菜赠送彩金》费;除带头人外,其他人都没有编制,甚至全是兼职,所以无固定人员;无行政规划,难以配套专门的办公室或实验室等。这样的科研机构,早已名存实亡,对其进行清理,也在情理之中,一定程度上,这也是为了保证校级科研机构的正常运转。
校级科研机构的设立,往往是为了促进相关学科的发展、提升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水平,一些科研机构在设立初期,也曾发挥过积极作用,只是在后续发展进程中因没能跟上时代步伐,或其他各种原因难以为继。对其进行动态清理,确有必要。这也传递出一种理念,即高校不应只重视科研机构的数量,更要重视科研机构的质量。动态清理“僵尸”科研机构,也是助推高校科研工作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校级科研机构的设立通常有着严格的规范与标准,其诞生不易,被“动态优化”更令人惋惜。如何避免这种情况,或者说,是否有更好的办法来解决此类问题,值得深思。清理不是目的,如何使校级科研机构切实发挥其价值与作用,才是相关工作的最终落脚点。
对校级科研机构进行“优化”可以有,但还应做好“活化”工作。一则,高校需从源头上做好把关审核工作,加强管理,必要时可以适当增加投入,确保校级科研机构有“源头活水”。二则,校级科研机构的设立要多些长远眼光,要聚集多方资源、集中科研力量,突破传统学科学院等的束缚,避免人力、物力和科研资源的隐性浪费。三则,在“淘汰后进”的基础上,要注重“挖掘先进”,对新兴学科、前沿学科中有潜力的校级科研机构要做好帮助扶持工作。四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部分科研机构可以尝试以“整合”代替淘汰,探索将科研机构合并或并入其他科研机构,让其继续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