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健康的老人为何容易“用力过猛”
养生“成瘾”、过度用药……老年健康误区提示全社会转向更积极的老龄健康观
“我妈妈退休前是三甲医院的医生,退休后和其他老太太一样热衷听养生讲座、领鸡蛋,这本也没什么,结果,她还听信所谓‘专家’的话,买了一堆来源不明的保健品。”近日,一名网友对家中老人深陷养生套路的吐槽在社交平台引发不少共鸣。网友评论中,不乏老人倾尽积蓄购买“三无”保健品,家属乃至民警劝阻都不起作用的唏嘘个案。也有网友感慨家中老人即便不到“成瘾”程度,但“相亲相爱一家人”微信群里,长辈总爱转发一些一看就是“伪科学”的养生视频,令人着急。
“入坑”保健品、多重用药,老龄健康观存误区
面对良莠不齐的保健品,为何屡有老人上当?一位80多岁的大学心理学教授退休后曾一度“入坑”保健品,幡然醒悟后写书讲述“防骗套路”,对老年保健用品的实用性和虚高的价格提出质疑。结合自己的经历,她还从心理学角度剖析了老年人养生“上瘾”的原因:首先,出于期待心理,总希望保健品真能控制或治好自己的老毛病;其次,缘于恐惧心理,人老了,总会有种担心,担心某种疾病严重起来导致重病甚至死亡;再次是从众心理,这名教授自己也参加过不少保健品公司组织的“讲座”,“总觉得那么多人买,肯定有好处。”
对此,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全科医学科主任李瑾表示,保健品不是《PK拾滚雪球挂一期怎么办》药物,老人尤其要警惕一些虚假宣传、夸大疗效的产品。“目前老年人健康观念存在一定误区,比如健康不仅依赖医疗,衰老也不等于疾病。”李瑾援引世卫组织的健康提示谈到:人的健康8%取决于医疗,60%取决于个人生活方式。健康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良好的生活习惯,而不是仅仅依赖于药物或保健品。
不只保健品,老年人群药物滥用也日益引发医学界的关注。世卫组织统计,全世界的老年人中,超过1/7不属于疾病衰老,而是过度用药。作为临床医生的李瑾也发现,很多老人每天都要吃一大把药,其中不乏“多重用药”。
李瑾解释,随着年龄增长,老人容易伴发多种慢性疾病。不少老年患者看过不同医院、不同专科或医生后,很可能拿到医生们分别开具的疗效相似、但名称不同的药物,医生不知已经“重复开药”,患者更不清楚已“重复吃药”,久而久之,“加倍”服用了同类药物,不良反应风险随之上升。在此期间,还不排除有老人自行加量、随意吃药。
她建议,老年患者每天服药种类尽可能控制在五种之内,除了确需服药外,患者也可以前往沪上综合性医院全科门诊咨询更合理的用药方案。眼下,她还和很多医生利用休息日,在社区开展科普讲座、免费义诊等,希望让更多老人知道,医疗只是疾病综合治疗的一部分,还要增强应对自身健康的主动性,比如增加健康知识,选择合适的运动等。
比起“床位”,“学位”是更积极的选择
也有心理学家剖析老人屡陷健康“骗局”,一大原因是孤独感。“现在物质生活丰富了,但对老人而言,很多儿女不在身边,就算在身边,也不能时时陪着,再加上对健康的渴求、对疾病的无奈和对死亡的恐惧,很容易产生孤独感,由此引发一些非理智行为。”
对此,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副院长吴玉韶教授表示,人到老年,特别容易产生无意义感和无价值感,意义伴随着目标而来,设立目标是第一步。美国芝加哥拉什大学医学中心研究发现,生活中有很强目标的老年人,患大面积脑梗死的可能性低44%。日本也有研究发现,有目标且积极付诸实现的老年人,早亡风险比其他人低50%。
还有研究表明,老年人社会参与和自我的身心健康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参与越活跃身心的活动,健康状况越好。吴玉韶表示,老年人的真正不幸不是身体的衰败、生理的退化,而是固有知识的禁锢所造成的心灵的冷漠,“关注任何养生之外的生活方式,何尝不是最好的养生。”
吴玉韶具体谈到,老年人退休后容易逐渐与社会脱离,读书学习能有效解决老年人与社会脱离的问题。与医院或养老机构的“床位”相比,老年大学的“学位”是一种更积极、更主动、更经济的选择。当然,老年大学并非健康老龄的“单一选择”,老年朋友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学习实现自我丰富,在此过程中可以掌握更多辨别健康知识的能力、方法。
专家也谈到,我国正处于低龄化为主的老龄化。有研究表明,60-69岁低龄老人的思维能力,保持着普通人智力高峰期的80%-90%,部分人智力和创新力甚至会进入一个新的高峰期。
#阿根廷vs墨西哥# 上半场比赛结束,双方 ⚓都没有能进球!下半场比分会改变吗?上半场射门阿根廷2-3,犯 ⛲规数6-10 #世界杯#PK拾滚雪球挂一期怎么办
梅西是阿根廷第一位参加5届世界杯的球员 ⚽,也是阿根廷队历史上 // ☹首位在4届世界杯中进球的球员。
本报记者 曹叡 【编辑:德川齐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