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西安7月10日电 题:破解科技成果转化难题 陕西“三项改革”如何清障护航?
作者 李一璠
“手握着技术却没有合适的场地”“常年在一线做实验,职称评定却难以推进”“如何筹措启动资金”……拥有百余所高校、千余家科研机构、上百万名专业技术人才的陕西,拥有丰厚的科研成果却面临着“不敢转”“不愿转”“缺钱转”的难题。
为此,陕西省聚焦实施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技术转移人才评价和职称评定、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出资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陕西省内外专家、学者等参与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激发,创业氛围浓厚、成效显著。2023年,该省高校院所技术合同成交额316.66亿元,同比增长102.68%。
破解“不敢转”
“科研成果在前期的转化和落地中存在技术与知识产权权属不清晰等问题,科研人员的热情度不高。”陕西科技大学张方晖教授表示,其带领的新型显示重点产业链团队在新型显示基板等方面已形成了专利池,科技成果转化却一度面临着没有场地、资金短缺等现实问题。
“‘三项改革’让我享受到非常多的资源!”张方晖表示,“科技成果单列管理”不再作为国有资产管理,解决了科研管理人员“不敢转”问题,“鼓励在秦创原总窗口落地转化”等政策解决了场地问题。
目前,张方晖教授团队已入驻秦创原立体联动孵化器总基地,团队不仅组建了科技公司,获得了200多平方米的办公实验场所;还建成了玻璃晶圆、图形化玻璃基板千级超净实验室,用以产品研究、开发与性能测试工作。
记者了解到,“三项改革”中提出,对职务科技成果采用区别于一般国有资产的管理体系,以作价入股等方式转化职务科技成果形成国有资产的减值及破产清算,区别于现行国有资产形成的股权,不纳入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管理考核范围。
同时,完善相关配套制度,建立健全高校领导和职能部门尽职免责、监管等制度机制,在成果转化不会造成违法违纪违规以及资产损失风险的同时保障高校合理权益。
破解“不愿转”
对于常年在田间优化品种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科研人员杜军志来说,职称评定曾是困扰他的问题。他带头培育改良的“西农早蜜一号”助力阎良地区甜瓜品种不断优化、种植户因此增收颇多。虽对地方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作出贡献,但由于教师职称评定更侧重教学与科研,杜军志十余年来仍为助理研究员。
“三项改革”方案明确了技术转移人才参与职称评审的两条成长路径《彩51官网首页》和评价标准,对面向经济主战场,开展新技术概念验证、中试熟化、产业化工作的高校教师,按照分类评审要求纳入“教学科研型”参加职称评审,重点评价其科技成果转化取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价值;对专职服务成果转化的科技管理人员,纳入工程序列参加职称评审,重点评价其推广本单位科技成果取得经济社会效益过程中所作贡献,以能力、业绩和贡献评价人才。
因杜军志探索出的一整套成熟甜瓜育苗和标准化栽培技术,解决了农业生产难题,为地方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根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完善的职称评定方法,他成功从助理研究员直接晋升为推广研究员。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近三年有16位像杜军志这样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农科专家晋升了职称。
破解“缺钱转”
资金是科技成果转化的“血液”“黏合剂”。许多企业和创投机构研判、投资成果转化类项目时,希望成果完成人(技术团队)不仅通过技术作价入股方式参与,还需现金投入,捆绑形成真正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共同体。“真金白银”的投入,对高校教师来说,很有压力,西安交通大学微电子学院刘明教授就是其中一位。
刘明教授团队从事软磁材料和相关器件研发多年,由于缺乏商科专业背景、无法顺利筹集创业资金等种种原因,刘明培育的科研“种子”始终无法顺利推向市场“成材”。
直到2021年,陕西省正式启动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技术经理人与刘明团队对接,挖掘项目价值,帮助团队梳理商业逻辑、提供法务支持、进行投融资对接。在多方协助下,高端软磁材料项目获得了沣西基金1000万元的投资并成立公司,推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奔赴“生产线”。
“三项改革”方案提出,高等院校探索科研人员将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以现金出资方式,入股科技型企业,形成“现金入股+技术入股”的投资组合,并将这一出资方式视为职务科技成果转化行为;允许高校设立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资金池”,或者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双方或多方签订合作协议,投资成果转化,有效破解了转化缺资金、结余不敢投的两难状况,形成激励科研人员推动成果转化的长效机制,既放大了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的使用效应,又为参与科技成果转化的企业吃下了“定心丸”。
“科技成果转化,是科学技术转变成现实生产力的重要途径。科技成果只有走出实验室、走向生产线,才能真正实现创新价值。”陕西省科技厅副厅长王军说。
截至目前,陕西省试点单位扩大至156家,9.3万项成果实施单列管理,2.5万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科研人员成立科技成果转化企业1572家,576名科研人员凭借科技成果转化贡献晋升了职称。
下一步,陕西省将持续完善政策,纵深推进“三项改革”提质扩面,力争2024年试点单位数量达200家;建好用好秦创原,打造科技成果转化最优生态;坚持科技创新引领,加速培育新质生产力,围绕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等领域实施省级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聚焦光子、氢能等领域布局建设一批产业创新聚集区,助力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壮大。(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