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监管下乱象仍存。
进入2025年,上述乱象是否仍然存在?是否得到有效治理?消费者又是如何“踩坑“的?第《2020年四不像今期》一财经记者结合中国消费者协会披露的案例及去年部分追踪报道再次进
值得注意的是,在严监管态势下,金融、保险领域的投诉占比已有一定下降。2024年全年,全国消协组织共受理消费者投诉176.1886万件,同比增长32.62%,其中,金融服务类投诉共计6778件,占总投诉量的比重为0.38%,占比较2023年下降0.01个百分点,投诉量同比增加32.28%;保险服务类投诉共计4300件,占比为0.24%,同比减少7.43%。
业内人士认为,投诉占比下降是一个积极信号。随着近年来金融监管持续升级,行业生态不断改善,金融消费者的权益将得到更多保护。
“车辆统筹保险”投诉激增
2024年11月12日,某汽车服务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冒充平安保险公司业务员向毛女士推销“车险”。 该业务员称可以线上付款后购买汽车商业险。随后,毛女士便添加了此人微信并购买了“汽车商业险”。
购买后,毛女士发现,该业务员实际为某汽车服务有限公司业务员,并非平安保险业务员,并且购买的所谓“保险”也是属于自营统筹项目,并不是平安车险。此外,毛女士还发现其上一年度的保险到2024年12月21日才到期,但是对方出具的所谓“保单”则是2024年11月21日生效。
毛女士的经历并非个例。据中国消费者协会披露,近段时间以来,有大量消费者投诉反映一些“汽车服务公司”以保险公司名义对外销售“统筹保险”, 消费者一旦购买此类“统筹保险”,将面临多重风险。
这种“仿冒车险”在社交平台上一度十分盛行。去年10月,第一财经记者在某社交平台上以“车辆续保”名义发布帖文后,短短2天内有8名自称保险机构的人员联系记者,其中就有3名销售自称保险公司工作人员,但实际隶属交通安全统筹类公司。他们多强调自己为知名保险机构的工作人员,弱化或完全不提“交通安全统筹”。
中国消费者协会指出,在这一领域,目前消费者投诉的问题主要有:一是虚假宣传冒充保险进行销售。业务员冒充知名保险公司,将“统筹保险”包装成正规商业保险,消费者付款后才发现保单并非由正规保险公司出具。二是售后理赔难。消费者反映“统筹保险”公司客服电话无人接听,业务员失联;出险后不仅只能到指定修理厂,还面临赔付难等问题。三是退保难。消费者发现问题后要求退款,却遭遇商家拖延或拒绝。即使合同未生效,消费者提出退款时仍被收取高额手续费。
出现上述情况或与车辆统筹业务性质有关。我国《保险法》第六十七条规定,设立保险公司应当经国务院保险监督管理机构批准。而销售车辆统筹业务的公司并非保险公司,其公司名称一般为“汽车服务公司”或“运输服务公司”,注册时也无须保险监督管理机构批准。“车辆安全统筹”一般限于运输企业内部互助,每位成员缴纳一定费用,事故司机可从这笔费用中获取赔偿。
此外,车辆统筹企业本身的实力良莠不齐,注销和吊销率颇高。第一财经记者据企查查数据查询,2022年1月至今成立的371家公司中,有48家公司已处于注销或吊销状态。这也意味着约有12%的公司成立不足3年即注销。
“与保险公司相比,此类公司的风险补偿能力及资金安全性相对较低,消费者购买‘安全统筹名义的保险’存在理赔难度大、统筹公司跑路风险高、不受政府监管等多重风险。”中国消费者协会建议消费者在购买汽车商业险时谨慎识别,避免选择此类产品。
违规荐股频发
除了保险领域,在披露的消费者投诉热点中,违规荐股乱象也被“点名”。部分证券投资咨询机构通过虚假宣传、暗示或保证收益等手段,诱导消费者支付高额“服务费”,违规向消费者提供股票推荐服务。
有消费者购入高额荐股服务后不赚反亏。根据协会披露的案例,胡女士称,一开始是在短视频平台刷到了上海某科技有限公司的广告,说推荐股票非常准。2024年3月,胡女士支付26800元购买了该公司的“乾坤操盘”服务,跟着一位老师买卖股票,有具体的买卖点,按照他们的指导进行操作,到4月已经亏了5万多元。胡女士询问为什么没赚到钱还亏了那么多,该公司便又给胡女士推荐了一个“超级投资家”组合,打折后费用99800元,承诺一定能赚到钱,并称这个名额错过就没有了。胡女士在被洗脑之下又支付了99800元。胡女士称,投诉时已累计亏了十万元以上,要求退全款126600元。
第一财经记者注意到,去年9月以来股市行情大涨,大量新股民涌入市场,违规荐股情况频发,部分包装成“股神”、“大V”的跨界博主没有专业背景,但号称有内幕消息、独特眼光,以“分享炒股技巧、锁定牛股、推荐黑马股”等方式忽悠投资者。
近期监管也在不断升级。2025年1月,四川证监局连续对两家持牌投顾机构开出罚单,两家均在开展业务中存在误导性宣传以及存在向客户提供投资建议没有合理依据的情形。2月7日,浙江监管局发布处罚决定,因第三方投顾杭州顶点财经网络传媒有限公司违反了相关规定,对其作出责令改正并暂停新增客户的处罚措施。
隐性收费、提前还款难、不正当催收被“点名”
值得注意的是,在金融领域,贷款是消费者投诉的“重灾区”,此次,贷款时隐性收费、贷款后提前还款难、遭受不正当催收等问题被中国消费者协会“点名”。
2024年,“变相高利贷”问题引发社会关注。据第一财经报道,部分“担保系”借贷平台此前势头渐盛。这类平台表面年化利率在24%以下,实际利用担保费、会员费变相提高贷款成本,年化利率突破红线,有的高达40%~126%。近期记者回访时发现,部分违规机构疑似改换名称后仍在继续运营。
中国消费者协会也指出,去年消费者投诉中隐性收费抬高贷款成本的问题相对集中。一些消费金融机构以担保费、会员费、咨询费、服务费等名目收取隐性费用,实际贷款利率远超国家规定。
除贷款容易“踩坑”外,贷款后也存在提前还款难、遭受不正当催收等情况。近期,部分消费者向消费金融机构申请提前还款时遭遇推诿或收取不合理费用。
中国消费者协会披露的案例显示,消费者胡先生称4月4日从某科技有限公司旗下App“某星金融”贷款16000元,该笔贷款显示为第三方合作机构“某安贷”。贷款时显示可提前还款,后续胡先生多次操作提前还款皆失败。第一次操作提前还款在4月15日,还款失败之后联系“某星金融”客服,客服称与“某安贷”沟通之后,“某安贷”回复前3期无法提前还款。胡先生当时想着前三期利息认了,可是后续在9月底到10月15日,他又多次尝试在App上操作提前还款均失败。胡先生再次联系客服,“某星金融”客服与“某安贷”相互“踢皮球”,一直都说在沟通反馈中。
此外,中国消费者协会称,近期消费者投诉中,不正当催收行为屡禁不止。部分催收机构冒充执法人员,或通过骚扰通讯录亲友等手段进行“暴力”催收,对消费者名誉和精神造成损害。
“金融消费领域乱象的根源在于部分机构利用信息不对称牟取不当利益。”中国消费者协会建议,一方面,消费者应当加强金融消费知识学习,强化防骗意识,特别是对贷款、投资等金融产品的风险认知,防范各类金融消费陷阱。另一方面,监管部门应当加大监督管理力度。相关监管部门应当严格落实办法规定,对违反规定的金融机构依法实施责令限期整改、责令暂停部分业务、限制股东权利等监管措施。
责任编辑:刘万里 SF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