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值晚稻收割期,稻田里收割机驰骋穿梭。除了少量晚稻外,湖北秋粮已基本丰收在握,全年粮食有望再超560亿斤。这其中离不开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有力推进。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推进农业现代化、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湖北省宜昌市坚持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抓手,不断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和农旅融合发展,巩固夯实农业农村基底。目前,宜昌已累计建成300万亩高标准农田,寸土正加快转换成寸金。
小田变大田
今年秋天,宜昌当阳市史家店村千亩稻田喜获丰收,伴随机器轰鸣和浓浓稻香,金灿灿的水稻颗粒归仓。这些稻田位于史家店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该村党总支书记李发军介绍,今年5月前已建成2100亩高标准农田,从土地整治到路堰沟渠硬化,高标准正在推动细碎粮田变成广袤良田。
“土地一平整,我家七八块小田就变成大田了,机器耕种收割太方便了。”今年,宜昌枝江市问安镇杨山村村民吴绪翠平整后的田地迎来了第一季水稻丰收。
吴绪翠家原来有15亩责任田,但田块大小不一,且位置分散,机器下不去,费时又费力。2022年,枝江市农业农村局在杨山村启动了高标准农田建设,吴绪翠的烦恼得到了解决。
“高标准农田最大的好处是将路和沟渠都通了,如今下地干活,通车、抽水、放水都方便,工作效率提高不少。和以前相比,现在种1亩地可节省成本100元左右。”杨山村种植户黄家清告诉记者,以前小田亩产只有1700斤左右,现在改善成大田后,亩产提高到1800斤至2000斤,他今年种了140多亩田,可增收3万元左右。
2022年,枝江市投资3280万元,启动高标准农田整治项目,项目辐射杨山村、双湖村、龚家坪村、革新村4个村,总面积1.64万亩。从“零散田”到“方块田”,该项目让广大农户实实在在提高了种粮收入。
土地零碎、撂荒严重、人口流失,是阻碍乡村农业发展的“老大难”问题。如今,随着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推进,问题得到了有效缓解。
宜昌当阳市窑湾村是典型的城市近郊村,去年10月,村里依托村集体合作社+经营主体模式,流转了2000亩土地,启动高标准农田建设。“经过整治,窑湾村‘耕种防收’农业全生产环节,大型农机设备都可以派上用场,机械化作业率达到100%。”窑湾村党总支书记文光新说。
盛兴农机是为窑湾村提供社会化服务的企业,无人机、旋耕机、播种机等农用机械一应俱全。企业负责人张汝松表示,高标准农田整治让高机械化率成为现实,机械化作业也为农业生产带来新变化。
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从耕种到收割,农机可以使每亩田节省成本大约150元,还能节省大量时间。比如“三虫三病”防治期,若是人工传统喷药,一人一天最多完成5亩地,如今一台植保无人机一天就可轻松完成80倍以上的工作量。
宜昌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刘新平介绍,自2019年启动高标准农田建设以来,宜昌市通过土地整治、推广良种良法等手段,推动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得到大幅改善,也带动了粮食产量增长。在新建成的高标准农田基础上,宜昌预计每年将新增粮食产能1200万公斤、油料200万公斤。
坡地建梯田
兴山县是宜昌最《瑞彩祥云官网》西部的山区县,8月中旬,记者沿着盘山公路驱车而上,看着山间细碎的坡耕地,不免好奇这里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一幅什么景象?
汽车很快行驶到了兴山县黄粮镇黄粮坪村3组,这里是2022年兴山县高标准农田项目二标段所在地。顺着项目区最高点往下望去,一层层规则平整的耕地如同列队般在山坡次第摆开,田里的大豆、芝麻高矮错落,绿得娇嫩。
“这里以前是一片乱石岗。”兴山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万青山说,因通行不便、地势陡峻、耕地质量较低等原因,眼前的150亩农田曾大多处于撂荒状态。去年,兴山县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将黄粮坪村部分耕地纳入项目建设范围,平整土地、改良土壤、硬化道路、修建沟渠,在一系列工程改造下,这片土地渐渐重生,耕地质量提高了0.5个等级以上。
从事农业20余年的本地农户张勇忍不住说:“这里原来可以用贫瘠来形容,但现在是一片宝藏。”这两年,他在山坡的另一头承包了170亩土地种植小高粱和烟叶,尽管刚起步,每年毛收入就已达到20余万元,今年还建了一栋新房。“我明年准备在项目区内再承包100亩土地!”张勇说。
变化来之不易。在“八分半山一分田”的兴山县,高标准农田建设存在两个困难,一是找地困难,二是找天困难。
兴山县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张奎告诉记者,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坡度必须满足小于25度的标准,全县23.27万亩耕地中坡度为15度至25度的耕地面积占比较多,且分散细碎、规模小。此外,兴山县属于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全年平均降雨天数超190天,尤其是冬春农闲季节,降雨量大、时间长,给项目建设带来一定挑战。
这样的客观现实,在兴山县高标准农田项目区三标段表现最为明显。三标段背靠仙侣山主峰,平均海拔800多米。田间地势陡峭,土质松软,地下泉眼多。大雨一来,地里田坎要不被冲垮损毁,要不就泡了水,难以耕种,多数沦为二荒地。
三标段项目现场负责人牛德华表示,三标段于去年12月30日开工,因为天气原因,在9个月时间里,实际上施工天数不足一半。因地质和道路限制,导致大型机械无法进场施工,只能用小型机械替代。
在多方努力下,三标段120亩高标准农田终于要完工交付使用了。这两天,青华村村民龚成华正忙着浇水“管养”田间硬化的道路。他说,“得赶紧把路养好,免得耽误农机进场翻耕”。
位于黄粮镇高山上的公坪村也在抢抓工期。该村海拔1200多米,村庄、农田零星散落在山间。去年,兴山县将这里的167亩细碎坡耕地纳入高标准农田项目区。记者前往时,该项目区正在加紧收尾工作。
在已建成的高标准农田里,公坪村村民钟学军正沿着田间小道,将一捆绿油油的烟叶整齐堆放在农用小货车上。他告诉记者,“田地没改造之前,一捆烟叶要靠人背几公里才能送出去,现在一趟车就能装原来背一天的量”。
变化不止于此。项目区内,一条条纵横相连的沟渠将连片梯田包围,梯田边缘还有坚固的浆砌石挡墙,田间土壤因农机翻耕变得更加疏松肥沃,适宜耕种。钟学军的爱人杨大娥看着田间油光发亮的叶子,感慨地说:“今年的田地比往年好种多了,再也不用看天吃饭了。”
兴山县近年依山就势,大力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累计建成23.94万亩高标准农田,其中坡改梯占10%,不仅拓展了农业发展空间,提高了耕地地力和经济效益,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还增强了农业抵御自然风险能力。
据兴山县农业农村局估算,2022年2.01万亩高标准农田项目区通过实施土地平整、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及农田地力提升等工程后,灌溉水利用率提高10%,农业综合机械化率提高15%,每亩年均增收超过300元。
乡村振兴,首先产业要振兴。万青山表示,为了加快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兴山县近年积极探索多元经营和复合种植方式,成功实施了玉米加大豆、玉米加辣椒、烟叶加红薯等多种套种模式。
这种不争地增收的种植方式,既保证了粮食安全,又保证了经济收入。以烟叶加红薯套种为例,根据测算,烟叶加红薯套种每亩地年收入可达7000元,加上轮作的油菜,1亩耕地年均收益超8000元。
高标准农田是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重要举措。近10年来,宜昌市统筹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提升农田生产能力、灌排能力、田间道路通行运输能力、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护能力、机械化水平、科技应用水平、建后管护能力等,推动近300万亩“黄土”变“黄金”。
用水有保障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在宜昌,百万亩土地因高标准农田建设,灌溉设施有了极大改善,让“望天收”的苦日子一去不复返。
“多亏了永丰水库,才有了如今的好光景。”秋收时节,在宜昌宜都市永丰水库坝下,松木坪镇种植户艾常木家的大米因为品质好卖出了好价钱。“我家10多亩水田在半山腰,但从不担心缺水,天旱了有水库。”艾常木说。
永丰水库是上世纪70年代修建的一座小型水库,蓄水量611万立方米,渠道总长35公里,灌溉农田8000亩。近年来,当地先后实施除险加固整治、灌区渠道维修养护等项目,2020年又投入100万元清淤疏浚渠道,对灌区建筑物进行维修改造,水库功能效益大幅提高。艾常木对此深有感触:“有了水,还要渠道好。渠道修好了,排洪沟加高了,过水量就大了,小水利的作用也就发挥出来了。”
松木坪镇是宜都重要的粮油主产区,粮油面积达1.1万亩。2022年,该镇又投入1400万元高标准农田整治项目资金,重点用于整治区域内的水利设施。整治后的柳林河岸焕然一新,水利配套设施环环相扣,成为万亩农田的水源保障。
宜昌枝江市七星台镇李家岗村也摆脱了“干渴”之苦。“今年农田不缺水的奥秘,全在于高效节水灌溉。”七星台镇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办公室常务副主任黄军说,去年10月,七星台镇在下辖的董家湾村、肖家山村、李家岗村启动了1万亩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其中,农田灌溉与排水工程成为重点。
李家岗村4号泵房外,地下70米深的清水顺着机井管道流入由堰塘改造而成的蓄水池。地下的“生水”经过日晒变成“熟水”,再经过泵站加压就能直接浇灌到田间。
枝江市农业项目建设服务中心副主任王洪华介绍,当地以往需要从长江取水,但在干旱季节,泵机无法抽取低水位的水源。同时,原有土渠渗漏严重,导致农民只能“望江兴叹”。今年,七星台镇打出了一套治坑塘、建机井、埋管道、砌明渠的“组合拳”,通过高效节水灌溉让高标准农田项目区内一半面积的农业用水得到了基本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