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常青时代的“功与过”
王常青自2005年中信建投筹建时加入,2011年起执掌帅印近14年,是券商行业名副其实的“常青树”。
王常青任期内,中信建投营业收入从2011年的40亿元增至2023年的232.43亿元,行业排名从第十升至第六;中信建投总资产从不足500亿元增至超5500亿元,行业排名跃升至第7位。
作为投行出身的管理者,王常青将中信建投打造成了“IPO工厂”,是投行“黄金十年”的缔造者之一。
到2023年,中信建投IPO承销家数、并购重组规模等指标长期稳居前三。,债券承销规模连续五年突破万亿。
然而,辉煌背后暗藏隐忧。2021年起,中信建投营收和净利润连续下滑,2024年前三季度营收143.15亿元(同比-22.13%),净利润42.97亿元(同比-24.49%),投行业务收入同比下跌62%,跌出行业前三。更严峻的是,投行业务风险集中爆发,2024年因紫晶存储欺诈发行案被罚22张罚单,该案导致中信建投先行赔偿10.86亿元;实习生泄密IPO材料事件引发声誉危机,监管部门多次指出其保荐项目尽职调查不充分、内核程序缺失等问题。此外,公司内控漏洞频发,衍生品业务违规对冲、投资者适当性管理缺失等问题频发,北京证监局多次责令整改。
“老将”王常青卸任之际,中信建投投行业务已陷入泥潭:一是业绩大幅下滑与市场地位丧失,2024年前三季度投行业务收入仅14.97亿元,跌出行业前三。二是IPO项目撤否率高企。三是业务质量评价结果与头部投行地位不匹配,2022-2024年,中信建投投行业务质量连续三年被证券业协会评为B类(低于中信证券的A类),反映项目风控与执行标准不足,也是“三中”三家顶级投行中唯一一家连续三年被评为B类的投行。
刘成新政:从“风险防控”到“生态重塑”
新任董事长刘成(1967年生)的履历显示其具备“金融+政府”复合背景:曾任国家发改委、国务院办公厅要职,2018年任中信银行行长期间推动不良贷款率下降、拨备覆盖率提升至216%。
其上任后或从三方面破局:
一是强化合规体系:借鉴中信银行经验,重构投行业务内控流程,重点加强尽职调查、内核审批等环节的标准化管理,降低监管处罚风险。
二是优化业务结构:推动“投行+投资+研究”一体化联动,聚焦科创企业、央国企并购重组等政策支持领域,平衡传统业务与创新业务比重。
三是数字化转型:依托中信集团金融科技资源,提升项目筛选、客户服务等环节的智能化水平,应对年轻一代投资者的需求变化。
值得注意的是,刘成与总经理金剑华(原中信证券投行老将)的“银证组合”被市场视为资源整合信号。金剑华近期公开提出“耐心资本”理念,或推动中信建投在长期资本服务领域建立差异化优势。
刘成的改革成效,不仅关乎中信建投能否重振投行雄风,更可能为行业提供“大象转身”的参考范式。在资本市场改革深化与外资投行入局的背景下,中国券商的竞争已从单一业务比拼升级为综合服务能力的较量。
写在最后:
王常青的二十年,既创造了从行业第十到头部券商的逆袭传奇,也留下了“成也投行,困也投行”的转型课题。他的功过启示在于:在中国资本市场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的进程中,券商核心竞争力已从牌照红利转向综合服务能力。对于继任者而言,如何在守住风险底线的前提下重建投行荣光,将是对“一流投行”愿景的真正考验。
责任编辑:A《鸿博国际网彩APP》I观察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