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经营报
本报记者 顾梦轩 夏欣 广州 北京报道
2025年春节,中国人工智能(AI)企业深度求索(DeepSeek)点燃科技行情,市场风格转向成长风格,代表价值风格的红利板块面临回调压力。Wind数据显示,截至2月12日,红利指数、红利低波指数年内下跌4.79%和3.2%。
受板块回调影响,2025年以来,虽然多只主动权益基金收益不菲(最高收益已超50%),但红利主题基金业绩表现却乏善可陈。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2月12日,164只权益类红利主题基金平均收益仅为-0.75%,取得负收益的有117只,占比71.3%。
一位中型基金公司人士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红利指数年内出现一定幅度的回调,行业层面的分化,如电力、煤炭等年内的下跌,对该板块整体造成较大的负贡献。同时,2025年以来科技板块异军突起,市场情绪发生变化,在A股的风格跷跷板效应下,资金或更倾向于聚焦到成长股和科技股的方向上去。此外,从负债端来看,一些机构在红利资产的布局,也没有之前狂热,此前在红利方向上的布局也有逐渐向AI方向上腾挪的动作。
煤炭板块拖累表现
2025年开年以来,红利策略指数集体下跌,曾经引以为傲的“抗跌”属性减弱。除A股红利指数外,港股红利指数亦然。根据Wind数据,截至2月12日,港股通红利低波R指数年内下跌1.84%。
晨星(中国)基金研究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红利指数以及价值指数在2022年、2023年和2024年三个年度当中,回报率显著领先于成长指数。在持续上涨后,红利指数在2025年年初也遭遇逆风,2025年1月初至2月10日的业绩表现落后于成长指数。
“科技和红利因为分别是归属《113好彩票下载》于成长和价值风格,市场上的成长股票和价值股票的风格轮动,也可能会影响到科技和红利两个板块的表现。”晨星(中国)基金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李一鸣说。
格上理财研究员毕梦姌表示,科技与红利的确存在“跷跷板效应”。由于目前市场没有大规模的资金进入,属于存量市场之中的博弈。半导体、AI等成长方向的强势表现使得在市场风格转换的过程中,资金会从红利风格的股票流出至有高增长潜力的成长型个股,因此,形成科技与红利的“跷跷板效应”。
大成基金指数与期货投资部执行总监李飏指出,风格切换主要是由于市场资金在防守阶段,更倾向配置煤炭板块以降低组合波动,随着DeepSeek大热带来的AI科技行情,市场资金迅速转向进攻,由此带来资金从防御属性的煤炭板块流出造成下跌。
毕梦姌指出,2025年以来,红利指数回调与煤炭、石油石化等行业表现不佳和市场风格转变相关。首先,煤炭、石油化工等行业在红利指数,尤其是中证红利、上证红利等指数中占比较高。此外,下游需求恢复速度缓慢,煤炭价格处于下跌通道,对红利基金造成较大负面影响。另外,2025年开年以来,市场风格转变,半导体、AI等成长方向表现强势,投资者更倾向于投资具有高增长潜力的成长型股,资金从红利价值型资产流出,导致红利基金表现落后。
红利主题ETF持续吸金
虽然板块遭遇回调,但红利主题ETF却持续吸金。根据Wind数据,截至2月12日,40只红利主题ETF年内已经持续吸金超124亿元。
此外,李飏表示,随着美国对进口自中国的商品加征10%的关税落地,以及美联储暂停降息概率上升,外部环境并不利于资金大量迅速流入A股。从内部来看,我国经济基本面的逐步复苏和相关政策落地到上市公司盈利改善均需要一定的时间,并非一蹴而就。部分较为成熟的投资者在红利ETF上考虑采取逢低买入、定投加仓的投资行为,是资本市场走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表现。
李一鸣指出,资金进入红利指数的原因之一是认可红利指数的长期投资价值。红利指数的构建方法注重估值安全边际和投资者回报,虽然红利指数在2025年以来表现欠佳,但是,相比其他宽基指数而言,红利指数的长期业绩表现毫不逊色。目前红利指数的短期回调,给予了长期投资者一个布局的时机。尤其是红利指数的特征是注重分红回报,当股价较低时,分红收益率会相应提高,投资者也能取得更高的分红回报。
红利资产中长期可持续
在科技行情日渐占领上风的局面下,2025年,红利板块将会有怎样的表现?
李一鸣指出,市场的风格轮动现象,可能会导致科技成长股以及红利价值股的表现出现此消彼长的情况。红利股票的短期表现可能会受到市场风格轮动的影响,而长期投资价值主要取决于其基本面的长期走势以及估值水平。
前述中型基金公司人士表示,从整体来看,市场阶段性可能还会维持这样的格局,但从中长期来看,政策强化分红、利率处于较低水平仍是未来较长时间的基准情形。而在重磅政策推动中长期资金进一步加快入市的背景下,此类资金天然偏好高息资产,红利资产的支撑因素有望进一步延续。尽管短期面临回调压力,但中长期资金配置需求或依然较为旺盛。
李飏认为,在目前科技行情占优的背景下,红利资产短期可能承压,但是如果将投资期限放到1—3年,红利资产依旧具备高股息提供的稳健收益以及与债券利率相比的高股债性价比的特点,在新“国九条”持续鼓励上市公司加大分红和回馈投资者的背景下,红利资产依旧具备投资价值。“从投资者配置角度来看,All in(全部投资买入)某一类资产的风险是比较高的,红利的稳健性与科技的高成长刚好构成价值和成长风格的组合,即使短期内红利资产不一定能提供超越大盘的超额收益,但从中长期看依旧有望提供较好的绝对收益。”李飏说。
毕梦姌表示,尽管短期内红利资产的表现受到科技行情的冲击,但从长期来看,红利资产仍具备一定的可持续性。从基本面而言,红利资产往往来自业绩稳定、现金流充裕的企业,为红利资产的长期表现提供了有力支撑。
1月23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公布《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对资金拉长久期、鼓励分红、收益目标考核等提出要求,有助于提升红利资产的吸引力。此外,随着利率环境的不断变化,红利资产的相对价值也在逐步凸显。
责任编辑:李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