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赵娜 上海报道
突破性的展示让人形机器人再次进入大众视野,也为宇树科技带来大量投资关注和合作机会。一时间,宇树科技的老股作为“稀缺资源”备受追捧,与创投市场整体的冷清形成鲜明对比。
资本市场对人形机器人赛道的关注,也可用一级市场的投融资数据进行佐证。据IT桔子统计,2024年国内人形机器人领域共发生56起融资事件,总金额超过50亿元。尽管总的融资规模差异不大,但投资机构的出手次数和得到资金支持的初创企业数量都几近翻倍。
追创创投创始合伙人雷鸣表示,人形机器人目前尚处于早期发展阶段,真正大规模爆发可能还需要5-10年的时间。但在大规模爆发前的0到1阶段,很多垂直场景能够率先落地,早期商业化也将带来丰富的投资机会。
随着技术不断成熟、市场逐步开拓,人形机器人不仅在春晚舞台大放异彩,还在汽车工厂默默奉献。中国人形机器人企业正在通过自主技术实现机器人更广泛的商业化应用,在包括教育、物流、康养在内的等应用场景迅速扩展。
机器人投融资进行时
近年来,大模型的出现对人形机器人的研发和应用起到重要推动。在感知、决策和控制能力等领域的突破,使得机器人不再仅仅是“行动”的载体,而具备了“智能的大脑”,逐步实现从基础功能向复杂任务的演进。
从家庭场景看,人形机器人因其物理构型符合人类生活空间和双足行走需求,能够提供“帮人做事”和“陪伴”两大价值,可以帮助解放劳动力并推动社会创新和进步。
从工业场景看,我国是工业制造大国,面临制造业工人短缺的问题,人形机器人在工业生产中可以替代人类完成一些繁重或危险的工作。它们可以通过视觉、语音等多模态感知来完成任务,在与人类协作中展现出高效性和可靠性。
2024年10月,优必选发布全新一代工业人形机器人Walker S1,并宣布该机器人进入汽车工厂进行《901彩票下载安卓绿色》实训。基于早前推出的“人形机器人工业场景解决方案”,优必选实现了人形机器人与无人物流车、无人叉车、工业移动机器人和智能制造管理系统的协同作业
机器人领域的新融资还在不断涌现。2月18日,具身智能创业公司自变量机器人(X Square Robot)宣布完成数亿元Pre-A++轮融资。在光速光合合伙人朱嘉看来,“自变量机器人王潜和Deepseek创始人梁文锋都是做量化策略出身,期待自变量也能有机会成为具身智能大脑领域的Deepseek。”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具身智能需要解决“控制智能”和“操作能力”两大问题。通过大模型和“小脑”技术的结合,可以实现人形机器人的运动控制和任务执行,从而提升机器人在家庭、工业及其他场景中的应用表现。
在同赛道的初创企业中,自变量机器人的核心技术路线是“大小脑统一的端到端大模型”。公司创始人兼CEO王潜介绍,自变量机器人的WALL-A模型在执行复杂任务方面取得了出色效果。比如,在执行拉拉链和整理衣物等细致的操作任务时,WALL-A模型展现了极高的精准度和灵活性。
着力打造机器人产业生态
随着技术的进步,创投机构对机器人领域的热情持续升温,地方政府也不断加大支持力度,以期持续完善产业发展生态,推动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3年,工信部发布的《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到2027年,人形机器人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产业加速实现规模化发展,相关产品深度融入实体经济,成为重要经济增长新引擎。该意见将人形机器人视为“有望成为继计算机、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后的颠覆性产品”,认为其将深刻变革人类生产生活方式,重塑全球产业发展格局。
与此同时,各地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推出一系列政策文件和支持措施。例如,北京、上海、浙江、安徽等地都启动或设立了地方性的创新中心,致力于推动技术研发、产品创新和产业化,推动形成良好的创新生态。
2024年5月,全国首个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落户浦东,旨在推动人形机器人产业实现规模化、创新性、高水平发展。“我们是给生态树浇水的,而不是一家竞争者,是树枝的又一个分支。”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江磊此前接受采访时强调了创新中心作为“园丁”助力产业生态发展的初心,并表示将加强全国范围内的合作,“把所有创新中心都连在一起,最好每个创新中心连接着当地的生态。通过创新中心能够汇聚成一个全国性的抱团取暖的生态。”
各地政府不仅在政策上提供支持,还积极参与产业基金的设立和投资,推动机器人产业的发展。例如,追觅科技发起成立了目标规模110亿元的追创机器人产业创投基金,其中规模100亿元的成长期战略基金由追觅科技与地方政府共同发起设立。
跨越国界的智能革新
随着政策支持、资金持续注入和技术的不断进步,中国机器人企业在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逐渐占据重要地位,并在海外市场和用户中掀起了一股“机器人浪潮”。
人形机器人天生具备全球化基因,其设计和应用能够满足不同国家和地区用户的需求,可以为全球市场提供灵活且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在国际大型展会的现场互动中,中国人形机器人凭借其拟人化的外形和智能化的功能,不断打破全球科技巨头和投资者对中国企业的刻板印象。随着社交媒体视频内容的广泛传播,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用户对中国机器人的兴趣迅速提高。
具体来说,中国企业研发制造的人形机器人正凭借其在人工智能、运动控制、感知技术等方面的优势赢得市场。不仅如此,摩根士丹利发布的《The Humanoid 100》梳理了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链的100家核心上市公司,并指出中国在该产业供应链中占据主导地位。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还在专利申请数量上遥遥领先。过去五年,中国与人形机器人相关的专利申请数达5688项,远高于美国的1483项和日本的1195项。
作为天生具备全球化基因的科技产物,人形机器人不仅仅是某一国或地区的技术代表,它们已经从技术革新走向全球化应用,跨越国界的智能革新正在深刻影响全球市场。
我国企业在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中的崛起,标志着在科技创新和产业链整合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随着技术的不断演进,中国人形机器人将在全球范围内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