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晚报
“内部渠道特供”“专供名酒匹配高端身份”……据媒体报道,日前上海警方侦破特大非法制售“特供酒”系列案件,查获各类“特供酒”1000余瓶,对烧制酒瓶、印刷标贴、非法灌装、网络销售全环节“一锅端”。
其实,近年来,类似的新闻并不少见。比如,今年年初,在公安部统一指挥下,重庆公安机关成功破获涉及五省市的特大制售“特供”假酒案,现场查扣“民航特供酒”“世博会专供酒”等“特供”假酒8796瓶,“特供”假酒包材180余种、85万件,查明实际销售金额2000万余元。
一瓶成本十元的普通基酒,贴上“特供”“专供”的唬人标签,价格立刻冲上千元,可谓“一本万利”,这种生意肯定有人拚了命也要去干的。当然,我们更需要探究的是,为什么会有人去消费呢?
“特供酒”“专供酒”“内供酒”,过去在市场上曾经比较常见。随着2013年国管局等部门下发《关于严禁中央和国家机关使用“特供”“专供”等标识的通知》,原食药监总局通知要求不准生产标注有“特供”“专供”“专用”等字样的白酒,各种“特供酒”逐渐消失。2020年,相关部门开展了清理整治网络销售和宣传“特供”“专供”标识商品的专项行动,后来正规酒企已不再生产“特供酒”。
不客气地讲,市场上假借党政机关、军队名义制售的“特供”“内供”“专供”类酒品,均系非法产品。
对此,很多人心里都清楚,但为什么要去买、要去喝呢。究其根源,则是某些人仍对“特权”存在不切实际的想象,“特供酒”自带神秘色彩,拥有所谓特殊身份的加持,成为一些人口中“花钱也买不到”的稀缺物品。能够拿到“特供酒”成为一种有人脉、有本事的表现,能够喝到“特供酒”成为一种有身份、有脸面的体现。说白了,就是想通过买“特供酒”与“特权”产生某种链接。
有报道就说,“特供酒”的目标群体,被制假售假者精准定位为“中年”“男性”“中小企业主”“社交需求高”等人群。这类人群既有一定的财富积累,又有一定的“身份焦虑”,渴望通过消费上的差异,来营造“高人一等”的成就感与优越感。这也是精明商家拿捏普通消费者最狠的手段。造假者正是摸透了一些人的心理,借“特供”之名,来营造一种高档、神秘、稀有、尊贵、高人一等的氛围感。
喝的是酒,咂摸的是身价的味道,满足的是社交场合的虚荣心。
从这个角度看,打击“特供酒”的违法行为,一方面,监管部门要加大打击力度;另一方面,消费者必须走出对“特供酒”的痴迷。各位可以想想,“特供酒”打假,媒体追了十几年,隔三差五曝光相关案件,有关方面也经常出面澄清,不存在“特供酒”,可有些人就是不相信,在上当受骗的路上一往无前。
醒醒吧,不要被“特供酒”制售者炮制的特权迷魂药迷惑,不要成为这类假酒的特供对象。
小马飞刀
下一篇
责任编辑:梁斌 SF055《彩神8vI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