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华夏时报
记者 李明会 北京报道
2月19日,恒生银行发布公告称,该行董事长利蕴莲将于今年5月卸任,结束其近11年的董事会任职。现任永泰地产有限公司副主席兼行政总裁郑维新将接替利蕴莲。
据悉,利蕴莲来自老牌“香港四大家族”之一的利希慎家族,其祖父利希慎是与杜月笙齐名的一代烟王,也是留下半个铜锣湾给后代的香港传奇商业人物。其继任者郑维新同样家世显赫,祖籍潮汕,其父郑翼雄曾是香港纺织及制衣业界翘楚,也是永泰集团创始人。
继任者来自控股方
2月19日,恒生银行发布董事会成员变更公告。
公告称,在该行董事会任职近11年后,利蕴莲将于2025年5月举行的股东周年常会结束后退任,不再出任该行独立非执行董事及董事长职务,同时不再出任提名委员会主席,以及审核委员会、风险委员会及薪酬委员会的成员,以便有更多时间投入其他事务。
恒生银行表示:“利女士已确认彼与董事会之间并无任何意见分歧,且就彼退任一事,亦无任何事项需要通知本行股东。”公告中,恒生银行对利蕴莲的贡献表示肯定和感谢,称其“带领本行在经济及经营环境充满挑战的时期向前迈进”。
据了解,利蕴莲于2014年5月加入恒生银行董事会,获委任为恒生银行独立非执行董事及风险委员会委员,后又被陆续委任为恒生银行审核委员会成员、薪酬委员会成员等。在加入恒丰银行前,利蕴莲曾在花旗银行、澳大利亚联邦银行等担任过高级职位。2022年3月,她还入围2022福布斯中国杰出商界女性100榜单,排名第80位。
根据公告,现任永泰地产有限公司副主席兼行政总裁郑维新将接替利蕴莲掌管恒生银行。
根据披露,郑维新已获委任为恒生银行独立非执行董事,于2025年4月1日起生效。同时,郑维新将出任提名委员会、审核委员会、风险委员会及薪酬委员会的成员。待恒生银行2025年股东会结束后,郑维新将接替利蕴莲,并调任为董事长及提名委员会主席。
恒生银行董事会表示:“相信郑先生于金融、商业及咨询方面拥有深厚的本地及国际经验,对董事会尤为宝贵。”
履历信息显示,郑维新现年69岁,他曾任渣打银行(香港)有限公司独立非执行董事、东方海外(国际)有限公司独立非执行董事等职务,目前主要职务包括香港上海汇丰银行独立非执行董事、风险管理委员会成员、薪酬委员会成员,逸兰酒店及公寓管理有限公司主席、董事等。
受本地房地产商拖《全天24小时-稳-定-人-工-计划》累,不良狂飙
公布高管变动的同日,恒生银行披露了2024年业绩报告。
根据披露,2024年,恒生银行实现营业利润215.58亿港元,同比增长8%。其中,该行净利息收入同比减少5%,而非利息收入大幅上升26%。对此,恒生银行方面表示,这得益于该行积极拓展多元化收入来源,并扩大目标客户群。
根据披露,过去一年,恒生银行香港及内地的零售客户数量加速增长。2024年,该行新吸纳的富裕客户数量上升75%。此外,由于该行积极发展综合银行和财富管理等跨境业务,2024年,该行内地零售客户的新开户数量亦同比激增81%。
值得注意的是,截至2024年末,恒生银行不良贷款率飙升至6.12%,较6月底的5.32%进一步恶化,较年初则急升3.29个百分点,处近30年以来的高位。
恒生银行行政总裁施颖茵在业绩发布会上坦言“今年(2024年)不是容易的一年”。她透露,因长期高息环境,部分香港商业房地产(CRE)客户面临现金流压力,要求延迟还款,令该行不良贷款比率上升。她表示,不确定性在2025年仍然存在,贸易和地缘政治等因素都会为企业带来压力。
富瑞中国指出,单计其香港CRE贷款的不良率,已高达15.2%。
不过,施颖茵重申,恒生银行三分之二的贷款均有充足抵押品作担保,无担保贷款质量也保持稳定,其中90%以上属于投资级别,对恒生银行的财务表现无显著影响,同时预期信贷损失提拨同比减少24%。
高盛认为,香港本地银行受累中国内地和香港的商业房地产敝口,不良贷款正在上升,并预期香港商业房地产贷款中的预期信贷损失将于今明两个财年升至3.5%,最差或升至9%,该行将香港本地银行股今明两年的每股盈利预测平均下调5%至8%,并将12个月的目标价平均下调3%。其中,给予恒生“沽售”评级,对其最新目标价由101港元调降至95港元。截至2025年2月21日收盘,恒生银行每股价格为106.8港元。
除了令人担忧的不良贷款率,内控问题同样是摆在继任者郑维新面前的一大挑战。
今年1月,恒生银行因投资产品销售手法方面的失当行为,遭香港证监会谴责及罚款6640万港元,这也是恒生银行首次收到来自香港证监会的罚单。
根据官方发布的新闻稿,香港证监会与香港金管局联合执法,指出恒生银行于2014年2月至2023年5月这9年间的多个时段内,在销售集体投资计划和衍生产品方面犯有严重的监管缺失,包括向客户多收款项及没有向他们充分披露金钱收益。
香港金管局表示,在早前的调查中,该局发现有111个客户账户执行了100宗或以上的集体投资计划交易,虽然大部分交易都被声明为客户的“自选”交易,但事实上有46名客户是在客户经理招揽或建议下进行过于频繁且持有期短的交易,此举令客户承担重大的交易成本,严重影响了客户的整体盈亏。
香港金管局和证监会的联合调查进一步发现,恒生银行在2014年11月至2023年5月期间的多个时段内,不仅把来自客户交易的金钱收益保留下来,纵使根据适用的监管标准其不应保留有关收益,还向客户收取的交易费用超过先前告知他们的金额,并且没有充分向买卖投资基金的客户披露后续费用安排,而恒生银行则从这些交易中合共多收取客户至少2240万港元的收益或费用。
对此,康德智库专家、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冯峰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该事件也暴露出恒生银行存在销售适当性缺失、收费不透明和内控机制失灵等问题。“长达9年的系统性违规,反映出内部审计、投诉处理等‘三道防线’失效。”
“恒生事件揭示的‘长期隐蔽违规’风险具有跨市场普遍性。”康德智库专家、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合伙人仇淼对《华夏时报》记者补充道,内地银行应加快将香港金管局《产品尽职审查指引》等经验融入自身合规体系,特别是在跨境理财通等创新业务中实现“规则互认,风险联防”。
责任编辑: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