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成绩该肯定就肯定,有差距该弥补就弥补,不矛盾。
“中国应用为何成了美国年轻人的最爱?”《华尔街日报》日前以此为题刊发了一篇报道。文中称,今年3月份的前三周,美国应用商店中App下载量Top5,4家来自中国企业,这其中,上线七个月的拼多多跨境电商平台Temu登顶,紧随其后的是海外版剪映CapCut和正在风口浪尖的TikTok,跨境快时尚零售商Shein排在第四位,Facebook是前五中唯一的非中国应用。
这无疑是个挺有意思的社会话题:美国最热门App,前四个都是中国的,虽然“统计时段”只涵盖了3月份,但这足以表明部分中国出海App在大洋彼岸的风靡。要知道,应用软件最早就起于美国,美国的App生态已异常繁荣,正因如此,中国企业出海的App能霸榜美国区下载榜,尤为难得。叠加TikTok听证会等背景,想不引发社会关注都难。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多个中国企业的出海App在美国网民群体中蔚为风行,可坊间仍有些人认为,拼多多、剪映、抖音海外版和Shein《彩民之家app苹果》占据了前四又如何,这些都只是“软应用”,又不是“硬科技”,没法体现中国科技行业产业的硬实力。
毋庸讳言,成功俘获美国网民“芳心”,并不等于已经赶超了应用榜单上排名靠后的美国科技巨头Meta(Facebook母公司)、亚马逊等。向实(跟实体产业结合)、向硬(发展硬科技)、向外(出海),确实也是中国互联网的进化途径。
就目前看,中国互联网企业确实有些课该“补”,如有些底层技术还不够坚实,就得发力去夯实。不能因为中国企业的出海App风靡海外就沾沾自喜,认为中国互联网企业实力可以吊打别人。
但也没必要将所谓的“硬科技”与“软应用”对立起来,以那四个App都属于应用层面创新就否定其竞争力。说白了,硬科技离不开软应用,软应用里也有硬核创新。AI、5G、云计算和芯片都是硬科技,哪个离得开能落地的商业模式?
长期以来,网上存在这样一种说法:互联网企业在民生需求上的创新不算“硬核创新”,只有攻克了卡脖子难题才算。说美国互联网重基础研发,中国互联网注重以需求场景倒推技术突破,固然有其历史依据;说中国互联网需要向实而行、需要更多地以技术为核心壁垒,自然也没问题。但提升中国科技产业竞争力,既需要底层技术突破也需要应用场景革新,没必要设置“二选一”的难题,将商业模式创新贬得过低。
说到底,美国最热门App前四个都是中国企业的,是份亮眼的成绩单,没必要因此沾沾自喜,也没必要妄自菲薄。有成绩该肯定就肯定,有差距该弥补就弥补,不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