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指数,是联合国首个以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和治理“五位一体”理念为基础框架构建的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数体系。
城市的发展因历史、地理位置、文化环境千差万别。在这百花齐放的世界城市中,如何能全面、客观、公平地衡量一个城市《亚盘推荐网》的可持续化发展?联合国又如何来定义全球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水平?
“上海指数”,提供了答案。
全球可持续发展城市奖(上海奖)颁奖活动暨2023年世界城市日中国主场活动开幕式10月28日在上海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出席开幕式并为首届获奖城市颁奖。
开幕式上,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龚正出席并发布2023版《上海手册》和上海指数综合指标。
今年世界城市日全球主场活动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举办,主题为“汇聚资源,共建可持续的城市未来”。中国主场活动由住房城乡建设部、联合国人居署、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包括开幕式、系列论坛、展览展示及主题考察等。第三届城市可持续发展大会同步召开。
世界城市日,是联合国设立的首个以城市为主题的国际日,也是首个由中国政府发起的国际日,旨在传承弘扬2010年上海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理念,提升国际社会对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共同关注。
用一座城命名一项指数
“上海指数”,全称为“上海应用指数”,是基于联合国城市监测框架下全球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测评工具,是联合国首个以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和治理“五位一体”理念为基础框架构建的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数体系。
去年,明确了该指数定位和构架,并就指标体系、遴选标准、应用和试点验算达成多方共识的基础上。
上海指数的战略定位是“以人为本”,整体架构为“1+N”,形成了“核心+适应性”指标体系。
目前,“上海指数”正在全球不同层级、不同等级的城市中试点应用,其中国际城市涉及东京、纽约、伦敦、巴黎等20多个购机城市;中国城市覆盖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成渝和长江中游等5个城市群,在上海还涉及嘉定、青浦、松江、奉贤、南汇五个新城。
到2030年,“上海指数”计划在参与旗舰项目的全球1000个城市开展实践应用,并以上海为中心,形成“上海指数”的全球城市可持续发展知识共享与合作网络。
随着应用场景在不断拓展,“上海指数”将作为联合国在城市可持续发展领域的高级别奖项——上海奖的评奖依据,并成为世界城市日重要知识产品——《上海手册》遴选案例的重要标准。而上海奖的获奖案例也将为《上海手册》提供更多来源。
放眼全球,用一座城来命名一项全球指数,并不多见。在“上海指数”研究团队成员、同济大学教授诸大建看来,“上海指数”的指标体系涉及经济、社会等不同领域,是以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为基础,研究遴选与城市关联性最高、解释度最强的核心指标。
“上海指数”如何诞生
于2015年举办的联合国大会第七十届会议通过了《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新议程呼吁各国采取行动,为今后15年实现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而努力。2016年1月1日该议程正式启动。
7年来,地区冲突、疫情、贫富差距等相互叠加的多重危机正不断危及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联合国也为此多次呼吁,国际社会必须为拯救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作出新的努力。
不同于传统评价体系,“上海指数”并不单纯以经济规模为主,而是联合国首个以经济、社会、文化为基础框架构建的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数体系,是监测落实可持续发展目标和《新城市议程》的重要工具。
“上海指数”指标由核心指标和适应性指标组成,核心指标以国际通用性指标为主,确保各国城市全覆盖。适应性指标则对不同城市发展水平、人口规模、文化背景等进行分类分级。现已形成包括47个核心指标在内的综合指标体系。指标遴选标准明确以权威性、客观性、科学性、可获取性、适应性等指标遴选原则。
由此可见,“上海指数”更强调“以人为本”,既关注城市人口、医疗、教育、就业、交通、贸易、能耗等城市发展中的“硬”指标,也关注诸如民众对城市管理的参与意愿、民众对城市治理的满意度等为代表的“软指标”。
值得注意的是,“上海指数”并不强调排名或比较,它是关于城市进步和协调发展的指数,通过评估和反映城市在可持续城市化方面的成就和挑战,帮助城市确定或调整发展重点,从而推动全球城市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简而言之,即使一座城市的经济规模、人口规模不是最高的,但它各方面的发展比较协调,社会福祉好、市民满意度高,就能获得“上海指数”的较高评价。
责任编辑:张恒星 SF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