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上市公司研究院
作者:君
近年来,主营业务持续下滑后,大立科技不断加码光电吊舱,研发费用连年攀升,2024年前三季度的研发费用率高达121%。由于起步较晚,相关募投项目虽已结项但尚未实现产业化。而光电吊舱属于极其“烧钱”的产业,随着公司持续亏损可能带来的流动性风险,大立科技是否具备充足的资金,以支撑高昂的研发投入还是个未知数。
本就输在起跑线,大立科技的新故事还能讲多久?
业务规模逐年萎缩 濒临退市边缘
2008年2月,大立科技于深交所主板发行上市。上市后的数十年间,大立科技的业务规模始终未能取得突破性进展,长期徘徊在2亿元到3亿元。
2020年,公司迎来爆发式发展,营业收入实现翻倍增长,净利润更是翻了两倍突破4.5亿元,综合毛利率高达62%,遥遥领先于同行业上市公司。
然而好景不长,2021年,大立科技开始走下坡路,营业收入分别同比下降26.12%、60.89%。一方面,2020年正值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持续爆发,公司作为工信部疫情防控重点物资生产企业,在疫情期间一直持续满负荷生产,助推业绩大幅增长;另一方面,2021年防疫类产品收入较上年同期大幅减少,下半年受到疫情反弹特别是对局部重点地区生产生活造成较大影响,导致民品业务收入不及预期。
2022年,大立科技自上市以来首次亏损,此后深陷亏损泥潭,且业务规模逐年萎缩。2022年、2023年、20《掌上168a版本下载》24年前三季度,公司分别实现营业收入4.01亿元、2.55亿元和1.04亿元,分别同比下降50.24%、36.49%和42.18%;实现净利润-1.59亿元、-3.01亿元和-2.69亿元,亏损规模呈现逐年扩大
2025年1月27日,大立科技披露2024年度业绩预告,预计2024年度营业收入为2.7亿元到3.3亿元,比上年同期上升6.07%~29.64%;预计亏损3.36亿元到3.96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14.96%~35.49%。
大立科技表示,业绩预亏主要受装备类产品采购计划延期及价格下调、项目进度滞后以及公司按照会计政策对各类资产进行减值测试,计提各项资产减值准备等因素影响,对公司业绩造成了阶段性冲击,导致业务收入及利润不及预期。
根据《深圳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第9.3.1 条第一款第一项的规定,上市公司出现“最近一个会计年度经审计的利润总额、净利润、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三者孰低为负值,且扣除后的营业收入低于3亿元”的情形,其股票交易将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
由于2024年亏损且营业收入可能低于3亿元,大立科技在2024年年度报告披露后可能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
激进投资后产能难消化
大立科技上市17年,走上退市不归路,与管理层过于激进的投资决策脱不开干系。
2020年6月底,大立科技发布《非公开发行A股股票预案》,计划募资9.7亿元,投资于全自动红外测温仪扩建项目等项目。
在审核问询环节,深交所要求公司结合报告期内产品产销情况以及市场空间、行业竞争情况等,说明募投项目新增产能规模的合理性。
彼时,大立科技信誓旦旦表示,随着公司的持续发展和销售规模增长,本次募投项目的新增产能将得到有效消化。
然而,夸下海口后,大立科技很快便被“打脸”。目前,全自动红外测温仪扩建项目已于2023年9月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但由于公司主营业务出现合同签订延迟、项目进度滞后等不利因素,新增产能未能充分利用并产生效益。
实际上,在本次定增前,大立科技就已经出现产能过剩的迹象。
根据问询函回复,2019年,公司红外产品及探测器的产能利用率分别为85.27%和92.48%,较上年同期分别下降8.45个百分点和6.21个百分点;且销量增长也极为有限,探测器的销量同比仅增长了4.12%,红外产品则减少了1.29%。
而2020年上半年,红外产品及探测器的产能利用率大幅提高且超过300%,得益于红外测温类产品在疫情期间的订单量迅速增长。
彼时,公司判断疫情不会立即结束且呈现反复不断之势,并按照30%复合增长率对主营产品未来年度的销量进行测算。2021年、2022年、2023年,红外产品的预计销量分别为2.82万台、3.66万台和4.76万台,(红外及光电类产品)实际销量分别为5.56万台、2.91万台、1.19万台。
可以明显看出,公司红外产品的实际销售情况与预测情况大相径庭。这是由于随着疫情形势得到有效管控,突发性采购几乎不复存在,防疫类产品销量下滑可以说是必然趋势。
公司仅根据产品销量的历史增速进行测算,而未充分考虑到市场的实际情况。
2021年,大立科技非公开发行股票募集资金净额9.59亿元,截至2024年底,募投项目均已结项,累计投入8.84亿元,1.06亿元(含利息收入)结余资金永久补充流动资金。其中,红外产品新建及扩建项目累计投入2.02亿元,较预案的3.20亿元大幅缩水。
光电吊舱仍未产业化
2020年,大立科技以自有资金合计5245万元收购航宇智通51%的股权,将其纳入合并报表范围。
公司表示,航宇智通“光电探测与制导设备”业务包含机载光电吊舱系统系列产品,团队对该产品有深厚的技术积累和项目经验。机载光电吊舱是现代先进作战飞机的标准配置,是军事强国军用光电技术水平的最高体现,目前只有少数发达国家具有研发生产能力。该产品是公司军品产业升级的重要方向,将使公司在机载装备领域由目前的核心部件供应商升级为分系统供应商,有效提升公司军品业务的发展空间。
在定增预案中,大立科技将航宇智通列为“研发及实验中心建设项目”的实施主体,以及“光电吊舱开发及产业化项目”的技术支持主体。
随着主营业务的持续下滑,公司不断加码光电吊舱,在经过多次调整后,光电吊舱开发及产业化项目的累计投入金额高达3.36亿元,较预案的2.58亿元增加了0.79亿元。
截至2024年底,光电吊舱开发及产业化项目基本完成建设,正处于工程竣工验收阶段。
需要指出的是,大立科技开发的光电吊舱与同行业公司的同类产品相比,是否具备竞争优势需要打上问号。
据长春国际光电博览会官网,航宇智通是从事红外光电信息系统产品研发生产的高新技术企业,主要产品为制冷型连续变焦红外热像仪,制冷型单视场、双视场、三视场红外热像仪,红外成像镜头,红外成像组件,光机组件,信息处理模块,VPX电子计算机。
令人疑惑的是,该介绍中并未提及航宇智通涉及光电吊舱产品。
同样是在该网站上,展示了四款光电吊舱产品,分别属于长春通视光电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吉林省泰华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和西安中科立德红外科技有限公司。
这就意味着,上述三家公司的光电吊舱产品均已实现产业化。
大立科技所处行业的可比上市公司也早已领跑。
大立科技的探测器为非制冷红外焦平面探测器,而高德红外同时具备非制冷和制冷红外探测器的生产能力。
有业内人士表示,制冷型红外探测器由于配备了制冷机组件,可以使红外探测器工作温度降低到很低的水平,从而提高了灵敏度,并具备更高的测量精度,能够实现更高的信号检测和分辨能力。因此,制冷型红外探测器适用于需求更高性能的应用场景,例如远距离探测系统等、科学研究等。
竞泰资本研究表明,光电吊舱产业发展严重依托核心组件的不断更新换代,这需要高昂的研发投入、漫长的研发周期以及高风险,头部企业具备先发优势和融资优势,更加能投入、敢投入、持续投入。
起步较晚,资金承压,大立科技能否实现赶超还是未知数。
责任编辑:公司观察